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愛國教育是香港未來的基石
作者:于文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9-03 18:10

【識港網訊】在北京盧溝橋設立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香港而言,是一次極具象徵意義的安排。盧溝橋是全民族抗戰的起點,見證過無數中華兒女浴血奮戰,承載着沉重卻又激昂的歷史記憶。如今將這裏打造成港澳青少年的教育基地,不單是重溫歷史的舉動,更是要為香港年輕一代打開一扇了解國家、理解民族命運的大門。

在今日的香港,談愛國教育,從來不只是「課本上的一頁」;它關乎身份認同、社會凝聚,也關乎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未來走向。這座教育基地的設立,提醒我們:歷史並非遙遠的過去,而是構成我們今天社會基礎的一部分;青年則不是旁觀者,而是香港與國家命運共同體中的承擔者。

 

珍惜和平來之不易

對港澳青年來說,盧溝橋並非單純的「旅遊景點」,而是歷史教育的現場課堂。當他們親眼看到橋身斑駁的彈痕、觸摸到歷史的遺迹,才能真正感受到和平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由無數先輩的血與淚換來的。今天的國家已經強盛,但和平從來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安逸,而是需要代代守護的成果。

如果青少年對國家的歷史缺乏了解,他們很容易產生身份迷惘,對國家缺乏認同感,而這正是某些外部勢力企圖滲透的切入口。因此,教育基地的建立並非僅止於「參觀」,更在於培養情感。當青少年了解到先烈的犧牲、國家的苦難,進而認識到今日的繁榮來之不易,他們自然會將這份歷史記憶轉化為自覺的責任。愛國教育不僅是歷史的灌輸,更是情感的觸動、身份的確認。

 

青年承擔未來的使命

香港正值轉型關鍵期,青年一代的使命尤為重要。愛國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塑造單一價值,而是要引導青年認識到,只有當國家強盛,香港的繁榮與穩定才有保障。「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特殊地位,但這份優勢的前提,是「一國」基礎的牢固。青年若能理解這一點,便會明白做好香港本身,就是對國家的最大貢獻。他們要肩負的不僅是個人前途,而是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的命運。

在今日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香港可以發揮國際金融、創科樞紐、文化交流等獨特優勢。青年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群體。當香港青年把愛國情懷內化為責任感,把個人夢想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他們就能成為真正的「超級增值人」,為香港注入動力,為國家增添力量。

 

愛國教育必須落到實處

推動愛國教育不能停留在口號或活動層面。關鍵在於「落地」與「持續」。一方面,學校需要更多資源去組織有深度的交流與體驗,例如內地實地考察、歷史文化交流營等,讓青年在實地感悟歷史。另一方面,教材內容也要與時俱進,既要有抗戰史、革命史的沉痛記憶,也要展示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讓青年明白愛國精神不是停留於過去,而是要在今天延續。此外,社會各界亦要共同參與。家庭應當成為愛國教育的第一課堂,媒體則應該承擔起正面引導的責任。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四方協作,方能形成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愛國教育才能由一時之舉,變成一代代青年心中持久的信念。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股力量。對香港青年而言,了解歷史的目的不是沉溺於悲情,而是獲得前行的勇氣。從盧溝橋到今日的港珠澳大橋,從抗戰烽火到科技興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告訴我們,民族的命運雖歷經磨難,但自強不息的精神永不磨滅。當青年能夠從歷史的苦難看到國家崛起的艱辛,就會更懂得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繁榮,並願意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一分子。

在盧溝橋設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是一份厚重的歷史回響,也是一份深遠的時代召喚。港澳青少年唯有深刻了解歷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香港與國家是如何走到一起;唯有心懷愛國情懷,才能在未來承擔起建設香港、貢獻國家的責任。緬懷先烈,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珍惜和平,是為了更有力量地建設家園。當香港青年能夠以歷史為鑑、以國家為本,將愛國情懷化為自覺行動,香港與國家定能同心並進,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