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深圳這座“千園之城”,1320個公園星羅棋佈,猶如城市生態的“毛細血管”,為“創新之城”注入蓬勃活力;社交媒體上,“花香”“市集”“露營”“潮玩”等關鍵字高頻出現,折射出市民對公園的新感受。這一現象背後,是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以“公園+”模式推動的深度變革。通過將公園綠地與商業、文化、科技等元素有機融合,深圳正為市民打造“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高品質生活空間,更培育出新的消費場景和經濟增長點。在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市營商辦)組織評選的2024年深圳市營商環境建設優秀案例中,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實施的“深化深圳公園綠地開放共用”成功入選。
場景創新:探索公園經濟新活力
打造一流的城市環境,營造品質舒適的宜居宜遊環境,是優化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空間開放、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創新公園綠地開放共用的理念和模式,充分利用公園草坪區、林下空間以及各類服務設施,打造多元場景,多角度、多層次增強市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2020年,輕餐飲服務首次通過移動餐車進駐深圳公園;2021年起,深圳公園對一批閒置和利用率不高的空間進行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書吧,並陸續新增輕餐飲點、運動健身場地;同年底,深圳公園在全國率先試點開放帳篷區,推動綠地開放共用,逐步打造消費市集、特色營地等系列場景。2025年《深圳經濟特區公園條例》出臺,明確公園可以通過競爭方式選擇經營者提供餐飲、零售、遊覽、遊藝、體育健身、文化休閒等配套服務。無論是潮酷餐車帶來的美食體驗,還是乘坐直升機俯瞰灣岸風景。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更將“公園流量”轉化為“經濟留量”。截至2024年底,深圳公園已建成書吧等文化服務空間超80個、開放帳篷區超50處、舉辦創意市集超60場次,形成了“公園+書店”“公園+露營”“公園+運動”“公園+餐飲”“公園+科普教育”等新業態,讓綠地成為文化交流、創業創新的孵化器。深圳公園綠地的開放共用,還催生了“公園+文化+商業”的新業態。2025粵港澳大灣區花園大賽舉辦期間,10天累計吸引128.3萬人次參觀,直接消費突破2048.6萬元,帶動附近商圈銷售額同比增長40%,“公園經濟”釋放出強勁消費動能。
科技賦能:重塑公園服務新範式
“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在公園內快速獲得‘從天而降’的各類外賣。”“剛在智慧跑道跑完步,一鍵掃碼就能體驗暢快淋浴。”近段時間,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留言,深圳公園變得更智能更人性化了。在“體驗為王”的今天,“公園+AI”不僅提升了公園的服務水準和管理效率,還為公園遊玩賦予了新樂趣。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通過引進無人機、自助咖啡機、智能琴房、智能便利店等,公園消費娛樂場景不斷豐富。據統計,全市公園用於巡航和森林防火的無人機達29臺,用於植保的11臺,美團配送無人機航線17條,讓市民遊客享受無人機應用帶來的創新服務。深圳公園還依託大數據技術,推出“深i公園”小程式,整合活動預約、設施查詢、自然教育等功能,實現一站式智慧服務。停車場超充站建設,更將“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便捷體驗融入自然場景。
全齡共用:啟動文化生活新動能
在一處又一處公園新場景、賞花地頻頻“出圈”的同時,深圳公園正成為新的文旅目的地。今年1月拉開帷幕的2025深圳公園文化季,按照“全市域、全季候、全齡段”原則,推出貫穿全年的精彩活動,融合草地音樂會、極限運動、山海連城越野跑等活動,將自然景觀與都市潮流文化深度結合。此外,通過盤活公園綠色空間,深圳搭建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多方支持”的共治平臺。目前,已建成47個自然教育中心,年服務市民近10萬人次,推動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雙向賦能。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深圳公園的共用經濟模式,正將城市綠肺轉化為集休閒、消費、學習、創新於一體的未來生活試驗場,用生態軟實力築牢營商環境硬支撐,讓城市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始終生機勃勃、充滿溫度。
專 家 點 評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公園綠地開放共用,推動‘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合一,共用的是生態,開放的是民心。該案例充分展示了深圳的綠色活力和人文溫度,賦能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三豐收。”——郭圳(普華永道營商環境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