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外媒眼中的範式轉移——從「深圳速度」到「平台深圳」
作者:王小般   來源:識港網    2025-08-26 17:11

在過去四十餘年間,深圳從“世界工廠的前沿”逐步成長為“全球創新的實驗場”。如果說1980年代到2000年代,深圳的標籤是“效率—成本優勢”,那麼進入2020年代後,深圳逐漸在外媒與國際機構的觀察中被重新定義為“全球工程師平台”和“技術商業化引擎”。金融時報2024年6月報道稱,深圳不僅在規模和速度上令人矚目,更在於其形成了一個能夠不斷孵化和擴散新技術的生態系統。

在2020年代之前,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經常以“中國改革的海報城市”“令人炫目的速度”“超級新興都市”等詞形容深圳發展速度,將“深圳速度”背後歸結為三大支撐:制度突破、人口紅利、投資驅動,但這種速度的局限在於:依賴廉價勞動力與規模擴張,缺乏規則話語權,難以長期維繫。近幾年,外媒的敘事邏輯跟隨著深圳的發展邏輯一起轉變,認為深圳不再追求單純的速度,而是著力於打造“創新平台、產業平台、規則平台”,從而在全球科技與產業格局中發揮更深遠的影響。

創新平活力四射。金融時報在2024年6月刊文稱,深圳不再只是硬體中心,而是構建從晶片到AI模型的全棧創新平台;深圳不再單純追求速度,而是在搭建承載未來的平台。這一轉變得益於深圳在人工智慧、半導體和軟體領域的深度佈局。紐約時報2024年4月報道指出,深圳的創新生態系統已從單純的製造轉向全鏈條研發,華為、騰訊等企業通過本土晶片設計和AI演算法優化,成功繞過部分西方技術禁令,實現自主可控。例如,華為的Ascend系列AI晶片被廣泛應用於百度等公司的AI訓練中,標誌著深圳從“硬體組裝”向“軟硬一體”平台的躍升。日本日經亞洲2024年2月評論稱,深圳與香港的跨境合作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平台,如華為與香港大學在6G技術的聯合實驗室,展示了產學研的無縫融合,將技術商用週期縮短。韓國媒體則關注深圳如何通過“創新極化效應”吸引全球人才,2024年深圳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占GDP比重達5.81%,位居全國前列,孵化出大疆、比亞迪等全球領先企業。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構成的科技集群在過去五年內(2019–2023)每百萬人分別提交國際專利申請2303件、發表科研文章3469篇,是全球第二大科技創新集群,僅次於東京-橫濱,顯示出深圳地區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產業平高效協同。華爾街日報2024年1月分析稱,深圳的產業平台不再局限於單一鏈條,而是形成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集群效應,涵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經濟學人2025年6月指出,中國AI企業通過軟體優化緩解晶片短缺,這在深圳體現為全棧平台的構建,從底層晶片到上層應用的全覆蓋。例如,深圳的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吸引了英特爾、蘋果等外資設立研發中心,深圳202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4萬億元,增長10.2%。金融時報2024年4月報道稱,深圳的公私合作模式(PPP)推動產業升級,如比亞迪的電動汽車產業鏈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從電池到整車的閉環。南華早報2024年1月評論稱,深圳產業平台的包容性確保了中小企業參與,新興產業占GDP超過40%,體現出創新的“長尾效應”。

規則平引領規範。從西方媒體視角看,深圳正從“規則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金融時報2024年9月報道稱,深圳的工程師文化正在推動其從生產強市向新興產業規則制定者轉變。經濟學人2024年8月報道稱,全球AI晶片供應鏈控制競賽已轉向集群化,而深圳通過特區立法權,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和數據流動規則,可能影響國際標準。紐約時報2024年5月報道,深圳的“監管沙盒”機制允許外資企業測試新技術,吸引了矽谷公司合作。2024年深圳出口高新產品達8250億美元,增長3.4%。華爾街日報2024年8月報道稱,規則平台在中美科技摩擦中發揮緩衝作用,美國無法輕易擺脫對深圳無人機的依賴,問題不只是它生產無人機,而是深圳無人機設定了全球使用的標準。BBC和南華早報分別在2023年10月和2024年3月強調,深圳通過“一帶一路”輸出規則經驗,幫助發展中國家構建特區模式,增強全球影響力。平台深圳的轉型標誌著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世界提供可持續增長範式。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