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理性看待「DSE培訓熱」與跨境教育供需矛盾
作者:馬飛   來源:識港網    2025-08-22 16:05

近期,部分內地學校通過與香港學校合作,以「借殼辦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來港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的機會,引起輿論廣泛關注。與此同時,DSE在內地的培訓熱潮也在不斷升溫,越來越多家庭將其視為孩子通往香港及海外名校的「快捷通道」。這類現象引發了不同聲音:有人擔心香港的教育生態將被衝擊,憂慮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受到擠壓;也有人認為,這種跨境教育合作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的趨勢,能夠讓更多學生受益。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值得社會客觀、冷靜的討論。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DSE考試自身的定位和吸引力。作為香港的公開考試制度,DSE不僅是本地學生升讀大學的主要途徑,也因獲得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的廣泛認可,而成為不少家庭眼中的「國際文憑」。與內地高考相比,DSE科目選擇更靈活、升學渠道更具多元性,這對一些希望走國際化道路的學生而言,的確是一條值得考慮的路徑。因此,內地學生願意報考DSE,並為此選擇在內地接受香港課程培訓甚至赴港應考,本質上反映的是教育需求的多樣化。

然而,這種「借殼辦學」與培訓熱的背後,也帶來了現實矛盾。香港教育資源本就有限,如果出現大量外地生通過某些合作渠道進入香港學校體系,勢必引發社會對教育公平的質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趨勢與跨境就學的香港孩子所面臨的處境形成鮮明對照。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香港家庭在深圳定居,在深圳讀書的港籍學生人數快速增加。但目前深圳境內能夠提供完整港人課程,尤其是能銜接DSE的高中學位並不充裕。這意味着,部分香港孩子在小學、初中階段可以在深圳就讀,但進入高中後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學校,導致他們在教育選擇上陷入「真空」。

這種供需不匹配,反映出跨境教育資源配置上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DSE的國際化屬性吸引了大量內地家庭投入,培訓市場火熱,甚至出現了資本化、產業化的趨勢;另一方面,香港孩子在深圳就讀卻遇到現實瓶頸,出現了「本地學子反而難以獲得資源」的尷尬。這種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容易在社會輿論場上激發誤解與對立。

因此,社會在看待「DSE培訓熱」時,既不能簡單地妖魔化,也不能一味地推崇。首先,必須承認DSE作為開放型考試的合理性。它本來就面向包括非本地學生在內的廣泛考生群體,並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區域教育互通的角色。其次,更重要的是要保障本地學生,尤其是跨境家庭子女的基本教育權益。教育不應讓「弱勢群體」成為被忽視的一環,否則勢必引發社會不滿。

在政策層面,有必要加強整體統籌。一方面,內地與香港應推動更多正規化、透明化的教育合作,而不是依賴灰色地帶的「借殼模式」;另一方面,應適度增加港人子女在深圳的高中學位供給,鼓勵更多符合香港課程標準的學校落地,讓孩子們能夠完整地完成基礎教育。與此同時,還需加強對DSE培訓市場的監管,避免培訓機構過度逐利,誇大宣傳,製造「唯有DSE才是出路」的教育焦慮。

從長遠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是大勢所趨,跨境教育需求會越來越大。如何在保持開放與包容的同時,兼顧公平與質量,是擺在社會面前的現實課題。對DSE培訓熱以及「借殼辦學」的討論,不應陷入單純的批判或支持,而要放在更大的區域教育格局中去理解和解決。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為聯結兩地、服務學生、助力發展的橋樑,而不是新的矛盾源頭。

綜上所述,DSE培訓熱及「借殼辦學」現象既是需求推動的結果,也反映了教育資源供給側的不足。香港孩子在深圳求學的困境,更提醒我們要注重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與長遠規劃。社會應當理性看待DSE培訓,不把其視為洪水猛獸,也不應盲目神化,而是通過政策協調、供給優化和市場規範,讓跨境教育在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同時,真正體現公平和可持續。

本網評論員 馬飛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