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近日舉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騰訊攜“AI全家桶”亮相。騰訊元寶最新推出的視頻通話功能在公開場合迎來“首秀”,無論是老年人還是視障人士,都能隨時隨地進行提問,AI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全領域覆蓋。
輔助提升工作效率、推動生產智能升級、改善賦能城市治理……當前,人工智慧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毛細血管,帶來效率躍遷。深圳正在全力全速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憑藉領先的創新能力、豐富的應用場景、扎實的基礎設施,深圳在全球AI競速中越跑越快。
技術賦能產業智能升級
深圳擁有31個完整製造業門類,產業鏈配套完備。現有人工智慧企業2200餘家,人工智慧的深度應用為產業提質升級注入強勁動能,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梯隊。走進位於深圳寶安區的識淵科技,該公司創始人季聰向記者演示他們自主研發的行業質檢專機:基於2D和3D視覺技術成像,採用AI技術自動設置參數,即可高效且準確地完成電路板質檢。“在電路板製造的質檢環節,生產廠家會根據不同訂單需求調整生產線,這需要重新編程調整設備參數,往往得花費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嚴重拖累生產效率。”季聰表示,搭配AI演算法,檢測設備1分鐘即可自動編程調參,大幅提升了電路板檢測效率。質檢設備行業原本是一個“紅海”市場,但在人工智慧技術的賦能下,識淵科技成功打開了新“藍海”,產品在去年下半年上市後即在年內實現4000萬元銷售額。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催生出的巨大機遇,深圳企業積極投入,積累起強大的創新能力。深耕智能駕駛,華為每年投入超百億元,與江汽、上汽、東風、長安、奧迪等眾多車企達成合作;發力具身智能,引數、智平方等企業不斷實現大模型及演算法突破,讓機器人靈活勝任複雜工作;掘金低空經濟,在AI技術加持下,大疆無人機自主飛行能力進一步提升……新興產業躍升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人工智慧技術激發出深圳經濟節節向上的勃勃生機。
場景開放釋放乘數效應
人工智慧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以應用場景破局,成為了技術驗證、迭代升級的最佳途徑。在人工智慧的賦能下,深圳基層醫療服務效能迎來顯著提升。目前,全市超400家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引入了不同類型的智能診療輔助設備。對於日均接診患者超1000人次的東門社康來說,AI成為了醫生們的好助手。“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患者,引入‘騰訊AI臨床助手’,不僅能夠分析患者病情數據、輔助診斷,還能快速整理好病歷。”東門社康主任張瀟瀟說。加速“城市+AI”場景建設,深圳積極先行示範 。市中級法院推出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為民商事、刑事、行政審判各領域全鏈條賦能,獲最高人民法院高度肯定;市氣象局聯合華為雲發佈全球首個進入業務應用的區域級人工智慧預報大模型“智霽”,使得氣象預報更精細;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舉辦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環衛機器人大賽,吸引全國超三分之二頭部人工智慧環衛機器人企業佈局深圳。人工智慧深入賦能城市治理,公共服務更顯精度與溫度。深圳發揮產業規模大、緊密貼近市場等優勢,先後發佈近200個“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逐步構建起覆蓋群眾服務、企業服務、城市運行、重點行業賦能的全場景建設體系,通過打造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標杆案例,乘數效應充分釋放。
算力設施築牢底層支撐
隨著人工智慧應用面越來越廣泛,算力供給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今年3月,深圳發放首批總額近2億元的“訓力券”,覆蓋元戎啟行、逐際動力、雲天勵飛、鯤雲科技等40餘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發放“訓力券”支持創新主體用於租用智能算力開展AI大模型訓練、推理,這是深圳有效鏈接算力供需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務實舉措。按照深圳市的部署,每年將發放5億元“訓力券”、1億元“模型券”、5000萬元“語料券”,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和具身機器人產業基金。與此同時,深智城智算中心、深圳開放智算中心、前海深港智算中心等專案陸續啟用,以及正在加緊建設的鵬城雲腦Ⅲ、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專案,深圳已建和在建智算規模超過62E 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為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深圳加速佈局智算中心、加快國產算力供應,增加了企業持續創新發展的信心,讓我們可以更自在地放手一搏,大膽追尋前沿探索、追求領先。”深圳兔展智能董事長兼CEO董少靈說。在支持人工智慧企業發展方面,深圳高標準規劃建設深圳灣、西麗-石岩、前海灣等十大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建成南山區“模力營”、福田區“天使薈·千模應用加速器”、龍崗區“創投·模力穀”等創新孵化器,打造多層次產業空間保障體系。強化要素供給滿足企業創新發展需求,聚焦“賦能千行百業”“做大產業集群”兩條主線,深圳在人工智慧這條“未來賽道”的競爭中跑出身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