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府首次在港島和新界的辦公室改用內地飲用水供應商,有港媒披露,中標的品牌飲用水供應商,曾多次被指涉及食物安全問題。網上有公務員發帖稱,為安全計,要「自帶水上班」,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表示,公務員訂水自己飲情況普遍,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在這場因「帶水上班」引發的爭議中,更需警惕一種危險傾向:將個別品牌的質量問題異化為對整個內地飲用水的污名化,進而演變為身份政治層面的軟對抗。
公務員群體「自帶水上班」的初衷是對健康風險的合理規避,但若這種個人選擇被誤導為對內地產品的整體抵制,甚至演變為某種身份區隔的象徵,無疑是對公共討論理性的傷害。我們必須明確區分基於科學依據的健康關切與基於地域偏見的身份政治,前者值得認真對待,後者則必須堅決反對。
事實上,內地飲用水完全能夠達到國際安全標準,許多品牌的產品質量與健康水平絲毫不遜於國際品牌。以東江水為例,作為香港主要淡水來源,其水質長期優於國家飲用水標準,重金屬、微生物等關鍵指標控制嚴格,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內地飲用水企業近年來在生產工藝、質量管控方面進步顯著,不少品牌通過了歐盟、美國等更嚴格標準的認證。
將特定品牌的過往歷史問題,擴大為對所有內地飲用水的質疑,既不符合科學事實,也無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水質安全取決於具體的生產標準與質量控制,而非水的地理來源。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歷年對市面瓶裝水的檢測顯示,內地多個品牌在礦物質含量、口感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現,有些甚至優於本地品牌。
健康關切與身份政治的界限必須清晰划定。公務員基於個人健康考慮選擇自帶水源,這是對自身和家人負責的健康意識體現,理應得到尊重;但若這種選擇被政治化解讀,進而演變為對內地產品的系統性排斥,則偏離了公共討論的理性軌道。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其包容性與開放性正體現在對全球各地產品的客觀評價與理性選擇上。我們既不能因個別品牌問題而全盤否定內地飲用水,也不應因「愛國」等情感因素而回避對產品質量的合理質疑。真正的理性態度是:就事論事,對具體品牌依據科學標準進行評估,而非將其與地域身份掛鈎。
避免「一刀切」的地域標籤,需要公共決策更加精細化與透明化。政府在採購決策中,應當建立更科學的供應商評估體系,將產品質量歷史、改進措施、第三方認證等納入考量,而非單純以價格為唯一標準。對於存在爭議的品牌,應主動披露完整的評估過程與風險管控措施,回應公眾合理質疑。在信息披露方面,政府可以定期公佈飲用水質量檢測報告,讓公眾瞭解不同品牌的具體指標表現,從而做出知情選擇。這種基於證據與透明的治理方式,既能保障公共健康,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地域對立。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爭議也為我們思考香港與內地的互信建設提供了契機。兩地水資源合作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東江水滋養了香港幾代人的成長,這種互利共贏的關係應當成為兩地互信的堅實基礎。個別品牌的質量問題不應遮蔽這一大局,更不應成為挑撥對立的工具。香港市民對健康安全的關注是正當且合理的,這種關注應當通過科學理性的方式表達與解決,而非轉化為對內地產品的刻板印象。同樣,內地飲用水企業也應當正視問題,持續改進質量管控,以更優質的產品贏得消費者信任。唯有如此,才能構建起基於相互尊重與理解的健康合作關係。
水質安全,本質上是科學問題,不是政治問題。內地飲用水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產品一樣,既有優質品牌,也有需要改進的個案,關鍵在於建立科學、透明、公正的評價與監管機制。唯有堅持就事論事、以數據說話的理性態度,才能既保障公眾健康權益,又維護兩地互信合作的大局。
本網評論員 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