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穩定幣、數字貨幣與加密貨幣
作者:顏安生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7-28 22:22

【識港網訊】全球金融創新令人眼花撩亂,僅僅貨幣領域,不僅互聯網上的加密貨幣層出不窮,而且,各國央行相繼推出的數字貨幣也接踵而至。最近,一種與國家主權貨幣或者穩定資產掛鈎的所謂穩定幣又再次形成熱點,令人驚訝的是,穩定幣雖然2014年就已經誕生,但一直沒能夠形成氣候,可如今世界各國政府幾乎都對穩定幣採取了步調一致的認可與跟進態度。那麼,如何認識穩定幣?穩定幣與之前出現的加密貨幣、數字貨幣究竟有何異同?各自都有哪些自己的特點呢?

首先,要了解穩定幣和加密貨幣就必須認識數字貨幣,因為無論是穩定幣還是加密貨幣,它們都是數字貨幣的一種存在和表現形式。數字貨幣作為一個廣義概念,涵蓋了所有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包括法定貨幣的電子化(如支付寶、微信支付)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穩定幣是數字貨幣的一種特殊類型,通過與法定貨幣、加密資產或其他實物資產建立固定兌換比例來維持幣值穩定。穩定幣的價值錨定機制使其波動率極低、遠低於加密貨幣。根據抵押品的不同,穩定幣可分為法幣抵押型(如USDT、USDC)、加密資產抵押型(如DAI)和算法穩定幣(如已崩盤的UST)。穩定幣的核心優勢在於兼具了區塊鏈的高效率與法幣的穩定性,使其成為加密資產交易和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

 加密貨幣價值不依賴實物資產

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則屬於數字貨幣的子集,其核心特徵是通過密碼學技術實現交易安全和匿名性。加密貨幣的價值不依賴於實物資產或主權信用,而是由數學算法、網絡效應和社區共識構建。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劇烈(如比特幣年化波動率長期維持在70%以上),使其更適合投機而非日常交易。加密貨幣的高波動性源於其供應量有限(如比特幣總量上限2100萬枚)和市場供需變化,這既是其缺陷也是其魅力所在。

央行數字貨幣(CBDC)是數字貨幣的另一重要分支,代表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態,具有國家信用背書和無限法償能力。CBDC可分為批發型和零售型,前者主要用於金融機構間清算,後者則直接面向公眾。CBDC的本質是M0的數字形式,每1元CBDC對應着等額的央行負債,與物理現金的會計處理完全一致。CBDC既保留了法幣的穩定性,又藉助區塊鏈技術提升了交易效率,是各國央行應對加密貨幣衝擊、維護貨幣主權的重要工具。

以比特幣為標誌的加密貨幣誕生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芬蘭赫爾辛基的服務器上挖出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比特幣的正式宣告誕生意味着加密貨幣時代的來臨,據悉,截止目前,互聯網上推出的加密貨幣多達6000多種,只不過絕大多數加密貨幣都沒有引起市場的注意而自生自滅。加密貨幣的推出背景主要是對傳統金融體系中心化缺陷的不滿,以及對去中心化、透明、安全交易系統的需求。

2014年7月,首個穩定幣BitUSD在比特股(BitShares)區塊鏈上問世,通過算法和抵押機制維持與美元1:1的兌換比例。同年10月,Tether公司推出USDT,開啟了法幣抵押型穩定幣的時代。2018年9月,受監管的合規穩定幣USDC發行,強調儲備透明度。2019年,Facebook(現Meta)提出由一攬子法幣支持的Libra(現Diem)計劃,引發全球監管關注。穩定幣的演進經歷了從算法型到法幣抵押型再到超額抵押型的轉變,反映了市場對價值穩定的追求與監管環境的變化。

 數字貨幣具維護金融穩定作用

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興起可以說是現代科技與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譬如,數字人民幣的研究始於2014年,2019至2021年進入試點階段,2025年進入加速推廣階段,中國央行推出統一APP並改造線下基礎設施。數字歐元於2020年7月啟動,預計2027年推出。數字英鎊於2023年2月進入實驗和設計階段,目標2030年推出。與此同時,CBDC的推出背景還包括了各國為應對加密貨幣衝擊、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強化貨幣主權以及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隨着加密貨幣市值的快速增長,各國央行意識到需要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來維護金融穩定和貨幣主權。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