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7月17日,2025年「中國作家第一村」文學創作「揭榜掛帥」項目發布會在廣東東莞樟木頭鎮舉行。東莞面向全球各地的文學創作者發榜邀約,歡迎全國知名作家、評論家及優秀青年作家積極參與,聚焦大灣區人文歷史、改革開放前沿的生動實踐,創作推出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學佳作,促進文學賦能城市發展,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高地,為新大眾文藝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
發布會上,廣東省市領導、文學名家、行業嘉賓及多地市作協代表齊聚一堂,共襄文學盛事。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一婷,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社長、副總編輯胡泉等領導出席活動;賀仲明、魏微、王十月等文學界名家及行業嘉賓受邀參與,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扶持金額最高可達50萬至少10部作品虛位以待
「揭榜掛帥」項目以「潮湧大灣區」為創作主題,重點聚焦廣東尤其是東莞本土敘事、大灣區時代精神、中國故事,鼓勵作家深入挖掘大灣區發展故事,圍繞「科技創新」「製造美學」「人文灣區」「尋找2億分之一」等題材創作,增強文學對灣區文化的塑造力。同時,設立「新大眾文藝」「中國作家第一村」兩個理論評論課題,深化灣區文化現象研究。項目計劃產生中榜作品不少於10部,其中4部為重點項目作品,每部稿酬20萬至50萬(含稅);其餘為一般項目作品,每部稿酬5萬至20萬(含稅)。
東莞作為中國製造業重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今年以來,以「素人寫作」為代表的東莞文學現象成為新大眾文藝的實踐樣本,引起了全國廣泛關注,東莞文學現象成為繼寧夏西海固、湖南益陽清溪村之外,中國新時代又一文學現象。
東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彤飈在現場向大家介紹了東莞文學發展脈絡及「中國作家第一村」文學創作「揭榜掛帥」項目。
持續擦亮「中國作家第一村」閃亮名片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者聚集在東莞,植根於這座城市廣闊的創作土壤,創作了大量的打工題材文學作品,湧現了王十月、鄭小瓊、柳冬嫵、塞壬、丁燕、莫華傑等知名打工文學作家,榮獲全國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重要獎項,東莞成為打工文學的重要策源地。
2006年,東莞文學藝術院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面向全國作家開展簽約創作,包括王松、王新軍、劉芬、王一丁等在內的19位傑出作家簽約18個項目,眾多作家慕名前來採風。2010年,樟木頭鎮創建「中國作家第一村」文化品牌,此後眾多作家入駐,共同在這片文學的沃土上耕耘。
2023年以來,「作家村」在樟木頭官倉社區落地實體村落,升級為2.0版。現有97位作家入駐,其中國家級作家、評論家65人,歷任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9人,成為文化產業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的文化綜合體,是全省乃至全國鮮亮的文化標識。
在作家分享環節,《作品》雜誌社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第一村」名譽顧問王十月分享了他與「中國作家第一村」的故事。「我最重要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在東莞樟木頭寫的。」王十月說道,當時因為寫作受到大量媒體關注,自己「悄悄」來到樟木頭,沉下心來安靜寫作。對於最近廣受關注的素人寫作群體,王十月作為「過來人」,建議素人創作者要持續拿出過硬的作品,保持自身創作的獨特性,創作出忠於內心、忠於時代的好作品。
從新疆到東莞,東莞市作協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第一村」駐村作家趙勤現場分享市表示,在東莞樟木頭「關門寫稿,開門改稿」的生活,給生活和寫作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也帶給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此次「揭榜掛帥」項目的發布將吸引新一批文學創作者入駐「中國作家第一村」,增強集聚效應,持續擦亮「中國作家第一村」這張獨特的文化名片,推動「東莞創作」品牌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開啟東莞文學新征程 推動新大眾文藝繁榮發展
長期以來,東莞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通過政策保障、資金扶持等多舉並進,推動東莞文學的蓬勃發展。在基層作家的扶持上,東莞率先在全國打破戶籍制度限制,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成立打工文學創作培訓中心,建立覆蓋廣、多渠道的孵化培育機制,幫助廣大流水線上的文學愛好者成就作家夢。近日,東莞積極開展全鏈條培育,推動多名素人寫作者與花城出版社簽約出版新大眾文藝叢書,更組織素人寫作群體到魯迅文學院開展寫作培訓。
武一婷表示,期待通過「揭榜掛帥」項目,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並推動其向影視、動漫等多領域轉化,讓文學更深賦能城市發展,助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新高地。她說,熱切期盼全國、全世界的作家們踴躍揭榜,加入「中國作家第一村」,將才華傾注大灣區,續寫新大眾文藝的新篇章,共創「文藝莞軍」新輝煌。
此次發布會以「專業媒體+大眾媒體」結合的方式,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同步發布榜單,並通過多平台向全球華文作家發出誠摯邀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