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催化創科生態圈
2025-07-04 10:26

【識港網訊】香港回歸祖國28年以來,藉着「一國兩制」的優勢,與祖國一起踏上新質生產力的征途,其中創科、研發產業在現屆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下,漸成氣候,研發總開支由2014年167.27億元,激增至2023年的逾330億元,佔GDP 1.11%;過去5年間,本地初創公司數目大增四成。香港文匯報分別訪問涉及綠色科技,低空經濟和醫療科技的香港科企,從業界層面分享香港創科生態的持續蛻變與蓬勃發展,同時展望未來,呈現創科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的願景。

 

林漢源指出,論壇與展覽是讓各界認識科技產品的一個重要平台。圖為X Social Group在香港零售高峰會2025上成功舉辦了首場室內無人機及機械狗表演。

 

低空經濟港企:政府力推創新技術落地

從事低空經濟的港企X Social Group行政總裁林漢源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香港創科生態在過去三年呈現加速躍升態勢,不但推出包括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等大型創科資助,亦舉辦多項大型論壇與展覽,給予業界更多機會認識科技產品,帶來更多商機。其中,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低空經濟,該公司成為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

X Social Group於2023年起進駐數碼港,至今已策劃近100場維港及香港地標無人機匯演。該公司早前聯同無人機廠商大漠大智控及本地大學,開展「無人機起飛可靠指數」項目,並獲得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審批,計劃於7月12日正式啟動,將整合香港氣象資料、地理資訊系統(GIS)、無人機性能參數、AI(人工智能)預測演算法,同時參考無人機表演的標準作業程式,以構建全球首個城市級無人機安全飛行決策支援標準,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和決策依據,推動無人機技術在城市環境中的安全、高效應用。

 

圖為X Social Group於2024年聖誕期間,在香港國際機場推出全球首場機場無人機燈光秀。

 

資助加碼哺科企 論壇展覽拓機遇

林漢源表示,本港近年積極推出新措施推動創科產業發展,包括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並設立策略性創科基金,投資對香港具戰略價值的科技企業和項目;又提出設立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提供更多資助,他形容這一系列支持令人印象很深。

至於各項科技論壇與展覽,以及為科企提供參展優惠或補貼,更是創新技術落地的關鍵,「大部分企業都在經歷數碼化轉型,他們可能知道這些科技是什麼,但未必知道如何在行業中發揮作用,而展覽就讓我們進行展示,分享案例。」其公司早前參與香港零售高峰會2025,舉辦了首場室內無人機及機械狗表演,他說:「現場有很多零售界代表觀看,這類示範可帶來啟發,原來無人機也可以在室內做展覽或產品發布時使用,有助業界認識新科技,這非常重要。」

 

林漢源認為,香港可發揮附加價值及提供應用場景的角色,助力更多內地科技與企業走向世界。

 

跨部門專責小組 高效推動低空經濟

透過跨部門專責小組推進低空經濟,林漢源指此舉更有效理順了以往的溝通複雜程序,「在海上進行無人機表演,與海事處有關,飛上天與民航處有關,未飛前與運輸署有關,技術上則跟通訊事務管理局有關,而大部分表演地方都與康文署有關。加上眾多人流,亦與警察、消防、救護等有關。」有了專責小組後,一站式溝通都變得更順暢。

林漢源又指,今年3月政府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名單,5月刊憲修訂《小型無人機令》(第448G章)及《1995年飛航(香港)令》(第448C章),可見本港低空經濟的發展非常迅速。

他引述內地估算數字指,今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人民幣,前景廣闊,期望本港未來能誕生相關領域的獨角獸企業,並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

 

 

港優勢為無人機增值 長遠可定低空管理標準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在創科產業上尤其能體現。林漢源分享指,公司的無人機表演項目需要內地支持無人機生產,而香港可發揮附加價值(value added)及提供應用場景的角色,更可望設立一套世界級低空管理標準,助力內地更多科技與企業走向世界。

 

內地產品 在港調整 走向國際

「香港並沒有開發無人機的成熟氣候,但擁有優秀創科人才,可以為無人機進行(技術)增值。」林漢源表示,香港人口密集且大廈林立,即使內地的無人機技術已相當成熟,但始終不能「照單全收」,過程中的調整或技術突破,正是香港能夠發揮的地方。「例如我們做2,000部無人機群飛時,本身需要有5,000呎以上的起飛空間,但來到香港,我們研究了智能收納箱技術,將起飛空間的要求大大減少至1,500呎。」此外,香港不論是金融、法律等均與國際接軌,「香港為內地的無人機增值後,使其適合國際都市的環境,再通過各種實驗場景,可望制訂全球領先的標準。」

林漢源又提到,有在內地從事視像應診系統,用戶量已逾1.5億人。「我們最近都在香港開設公司,主要是看好香港支持醫療科技的發展,並希望通過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待產品在香港落腳後,將來可更順利地接軌海外。」他指不少內地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發覺已經做晒可以做的事,已經做到全國性」,而想要繼續讓業績增長,必然會尋求「出海」機會,香港正可發揮優勢,與內地企業一起「拼船出海」,走向國際。

 

藻碳科技參加越南國際智慧城市與資訊科技展覽會。

 

隨政府代表團考察中東 創企獲國際合作「敲門磚」

本港創科生態圈漸見完善,由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博士生吳佰謙、張恩柱和研究助理陳君瑋於2022年共同創立、專注於藻類養殖固碳及副產品研發的藻碳科技,是其中一所受惠企業。吳佰謙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特區政府、大學及科研機構近年積極推出扶持政策,為香港初創發展注入動力,特別是支援他們面對資金壓力、產品落地等重大挑戰。他提到,公司早前有機會跟隨特區政府和香港科學園代表團赴中東考察,為其提供國際合作的「敲門磚」,以至開拓海外市場的機遇。

吳佰謙表示,香港初創企業數量持續增長,但普遍面臨資金流壓力,以生物科技領域為例,需要面對人力、場地及研發開支,但產品到市場推廣周期較長,且產業鏈亦為新技術尋找應用場景的挑戰,成本與收入存在時間差。他分享說,在近年的科創氛圍下,特區政府和不同機構推出的比賽和資助計劃,為初創公司提供包括場地、資金和業界網絡等多方面支援,有效延長了初創企業的生命周期,為技術完善和投資者洽談爭取寶貴時間,其公司曾獲香港科學園的孵化計劃支持,又得到城大及香港理工大學等的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資源,幫助度過了產品研發期。

人才方面,吳佰謙認為,本地科研人員能力優秀,但較高的薪金待遇亦對初創企業的初期資金流構成壓力,而特區政府的「研究人才庫」計劃,對其公司帶來很大的助益,不過在操作上,每家公司僅限向獲計劃資助4位人才,且需在發薪6個月後才能獲補貼,所以初創必須謹慎規劃資金流。

 

藻碳科技與芬蘭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研微藻反應器 初創步步難

經過近兩年研發,藻碳科技於去年正式推出其「微藻反應器」核心產品,希望助力實現減碳目標。不過吳佰謙直言,因市場需求與實驗室成果往往存在落差,產品要有效落地,需要根據客戶反饋反覆調整,過程不僅耗時,更需要與客戶建立穩固的信任關係。他慶幸在各方支持下,公司成功與多個機構達成合作,包括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在校園建設2.6米高的光合生物反應器、啟動香港都會大學的建設設施、於元朗新田設試驗場地,以及與芬蘭企業簽署合作備忘,將對方的可整合於建築通風系統的碳捕集技術,與自身的固碳技術相結合,共同降低商業建築的能耗及碳足跡。

冀互助與政策支持 促進行業協同效應

儘管初創企業存活率普遍偏低,但吳佰謙笑言,身邊認識的初創大多仍在堅持,彼此間更形成互助網絡,通過資源共享尋求協同效應。

最令吳佰謙難忘的,是去年藻碳科技作為香港代表企業之一參與中東考察團,並出席在沙特阿拉伯舉行的全球頂尖科技盛會LEAP 2024,「團隊中大部分初創公司都相對成熟,唯獨我們真的是初創中的初創,因此很感激特區政府願意帶我們這些小公司出外考察。」他認為有關機遇非常寶貴,「如單靠我們自己,一家尚在起步階段的初創公司,要隻身打入外地市場是非常困難的」,形容特區政府提供的支持,就像是一張「通行證」,為香港初創提供了國際合作的「敲門磚」,幫助他們緊貼全球突破性創新科技的發展步伐。他深信,只要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與政策支持,香港創科企業必能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藻碳科技積極參與STEM教育,帶領學生實地參觀。

 

倡政府帶頭試用產品 提供公共數據助研發

談及香港的創科政策對初創企業的助力,吳佰謙建議,特區政府可從三方面加強支持,包括可帶頭試用初創產品;同時可進一步開放公共數據供初創研發使用,使產品更貼近實際應用場景;亦可與投資基金等舉辦聯合比賽鼓勵融資,及推動將工廈空間以優惠價租予初創企業,幫助應對資金困局。

 

冀工廈空間優惠價租予初創企業

吳佰謙表示,政府牽頭的公共應用場景,既能驗證創新技術實用性,又能發揮示範效應,為各類創新方案提供實證平台,有助推動初創產品落地,他觀察到,現時有不少成功案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協助市民查詢政策,或配對廚餘處理等新技術,已在公共層面投入實際應用。此外,開放數據及促進融資與優惠場地,對初創發展也非常重要。

至於特區政府最新推出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吳佰謙指,可吸引海外的初創服務機構來港,亦能讓本港企業藉交流合作受惠,確實可為香港創科生態注入新動力。面對當前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動盪,投資者信心減弱或令科技初創融資難度增加,他認為,儘管現時本港大部分初創資助均採用配對機制,需先有投資者投入才能獲得資助,但這種嚴謹審核機制有助防止資金濫用,長遠而言對創科生態健康發展有利。

另外,他又提到,在濃厚的創科氛圍下,包括其公司在內,愈來愈多初創企業積極參與STEM教育,透過實地考察、校園講座等形式培養年輕一代對創科的興趣,那對未來創科前景的持續,是很好的信號。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