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從世界大勢看治港新局
作者:熊貓哥哥   來源:識港網    2025-07-01 10:07
——寫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

這個世界正在成為一個火藥桶。此言並非聳人聽聞,就在前段時間,馬斯克就因應以伊停火發帖宣稱:「第三次世界大戰得以避免」,美國精英對當前世界局勢的看法可見一斑。當人們還在滿懷信心地構建「地球村」的願景時,「逆全球化」的浪潮卻不期而至。剛剛從新冠疫情中走出的世界,沒有人們期待中的百廢待興,迎來的卻是分歧加劇、爭鬥不斷。這種種現象令人不禁發問,為什麼一夜之間世界如此翻天覆地?

許多人會將目光投向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衝突。誠然,利益的糾葛必然會激化矛盾。但是,這些淺表性的因由難以說明深層次問題。就比如,都知道中東之所以成為火藥桶是因為石油利益,但很少有人追問為什麼其他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和地區卻未見得像中東這樣動盪不安?究竟中東有什麼特殊性呢?很顯然,我們如果將目光聚焦到更深層次的思想層面上,就能夠理解衝突爆發的思維邏輯——由於不同文明間的根本性差異,戰爭更容易在文明的邊界地帶爆發。中東如是、印巴如是、俄烏亦如是。循著這個思路來分析世界大勢,我們就必然能夠看到,在西方價值體系主導的全球化巨浪中,不同文明因而得到了頻密交流的機會,但這個過程是曲折反復的,有融合就必然有摩擦,非西方文明的國家必定會因維護本國文化而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同樣,在西方世界內部,儘管處於強勢一方,但在交融過程中,依舊會被非西方文化影響同化,從而在其內部發生裂變。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顯然,在幾十年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文明間並未因交融而放下成見,衝突的加劇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以極大的危機意識應對將來的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思考下去,審視香港當前所處的形勢,以及特區政府所採取的以維護國家安全為主線的系列應對舉措,便可以持一份同理心而有所洞察。

香港是中西文明交匯的樞紐,正是這種樞紐作用,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本港文化。香港社會的思維習慣、行事邏輯,既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也保留著傳統中國文化的底蘊。可以說,中西結合、相容並蓄是本港文化的特色,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但是,這種包容也令不同價值觀之間的摩擦日趨激烈。在回歸以後,儘管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穩步向前,但政治運動卻此起彼伏。人們不禁發問,為什麼在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的情況下,香港的社運風潮一浪高過一浪?直至最後釀成修例風波這樣的雙輸苦果。

事實上,西式文明所提倡的個性解放、自由表達乍看上去無可非議,但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便會逐漸演變成社會動亂之源。在重視穩定、秩序、傳承的中華文明看來,這些自然是顯得離經叛道,這是中西兩種文明間重要的矛盾之處。如果完全以西式價值來評判一切世俗概念,那麼「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詞都將被扭曲其含義,變成所謂的「抗爭符號」。這種完全不考慮本民族文化適應性的行事邏輯與思維方式,就是絕大多數反中亂港分子所固有的特性。須知道,即使是在號稱所謂「民主燈塔」的美國,不論你的名義有多麼冠冕堂皇,一旦觸及國家安全底線,諸如國會山暴亂、洛杉磯暴亂這樣的事件,美國政府也絕不會袖手旁觀,必須予以彈壓。

可笑的是,反中亂港分子往往選擇性無視這些世界通則,將西式民主的簡單論證邏輯套用在複雜的社會事務中,一再挑戰政府底線,以致不可收拾。從今天的角度看,修例風波在2019年爆發似乎並非壞事,仿佛一個膿瘡被提前擠破,為中央乃至特區政府預留了充足的戰略反應時間與空間,在香港國安法、選舉制度改革、二十三條立法三箭齊發的態勢下,經過五年的久久為功,終於迎來香港「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黃金發展期。

隨著政治制度短板的補齊,近年來香港政治生態逐漸歸於平靜,人們不再將精力消耗在無聊的政治「拉布」與「攬炒」上,香港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勢頭也日趨強勁。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盛事經濟」「創科經濟」等新業態發展,社會經濟逐步擺脫疫情陰霾。根據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佈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總排名繼續穩居全球第三、亞太區第一。同時,港股市場「磁石效應」顯著,IPO規模屢創新高,位居世界金融市場前列。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後,旅遊、商貿及文體活動也顯著回暖。政治生態的重塑,經濟上的穩步趨好將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也為接下來文化生態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香港是中華文化圈的一分子,中西交融改變不了其原來的底色。要突破過去「經濟越好、社會越亂」的窠臼,還是要回到將中華文化價值理念深植於香港社會肌理的事業中去。這種植入,不應以抹去香港固有的文化特色為代價,而應開拓認識文明差異的途徑、尋求文明和解的道路。具體而言,建議特區政府在教育、文化、青年交流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動中華文化與香港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教育領域,應加強國民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的內容,融入香港的課程體系中。通過歷史、文化、價值觀的系統性教學,讓年輕一代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同時,教育內容應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理性看待不同文明的差異,培養相容並蓄的文化視野,而非一味追隨西方價值體系。

其次,在文化領域,特區政府可結合「盛事經濟」各類專項,通過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如中華文化節、傳統節慶、非遺文化推廣等,增強市民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結合香港國際化都市的特性,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將粵劇、武術、書法等中華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形式結合,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國際遊客的關注。此外,支持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鼓勵創作反映中西融合特色的影視、音樂、文學作品,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文化交匯樞紐的地位。

最後,在青年交流方面,應積極推動香港青年與內地及全球華人社區的互動。通過組織交流團、實習計畫和文化體驗活動,讓香港青年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打破因資訊不對稱或偏見造成的文化隔閡。同時,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廣闊的發展舞臺,讓他們在參與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找到文化歸屬感和個人價值實現。

總之,香港的未來發展,離不開中華文化根基的滋養,也離不開中西文明交融的獨特優勢。在全球局勢動盪不安的背景下,香港更應以文化為紐帶,化危機為機遇,鞏固自身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地位。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由治及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書寫屬於這座城市的嶄新篇章。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