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深港雙城以協同創新應對大客流
作者:馬飛   來源:識港網    2025-04-30 10:03

剛過去的香港復活節假期,為即將到來的「五一」黃金周提供了一面預警鏡。四天假期內,香港出入境總人次突破604萬,羅湖、深圳灣等陸路口岸日均超20萬人次的通關流量,幾乎逼近疫情前水平。港人「北上消費」與內地遊客「南下體驗」的雙向流動,不僅折射出深港融合的加速度,更暴露出兩地在應對大規模跨境客流時的治理短板。如何將假日經濟的「流量」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留量」,正考驗著深港雙城的智慧。

基礎設施的承載力始終是應對客流高峰的第一道防線。復活節期間,香港推出的口岸實時流量查詢App雖分流了部分壓力,但深圳一側的信息服務仍存在「數據孤島」。若能在「五一」前實現兩地通關數據的實時共享,通過社交媒體推送動態熱力圖,旅客便可避開高峰時段,避免重現復活節首日深圳灣口岸排隊三小時的窘境。西九龍高鐵站單日疏導8萬人次的成功經驗,也提示著交通網絡的彈性空間——加密廣深港高鐵班次、延長深圳地鐵4號線運營時間,這類「微調」措施往往能釋放出遠超預期的疏通效能。

當硬件設施的提升按下快進鍵,消費業態的軟性升級更需精準發力。復活節期間,香港餐飲業營業額下滑15%的數據背後,是本地服務業與北上港人消費需求的結構性錯配。港人湧入深圳山姆超市搶購榴槤蛋糕、在內地商圈體驗「寵物友好餐廳」的熱情,本質上是對差異化服務體驗的投票。香港若能在「五一」期間推出深港聯名的文旅項目,比如深業上城與海港城聯合打造「雙城藝術季」,或將港式茶餐廳快閃店開進深圳科技園區,既能緩解本地商戶的經營焦慮,又能塑造大灣區文化共融的新場景。而深圳口岸商圈增設的港幣快捷支付、進口藥妝專區,看似是服務細節的改良,實則是消費供給從「物理承接」向「情感連接」的關鍵一躍。

破解假日經濟的治理難題,更需要制度創新的破冰勇氣。香港市民在復活節「請4天放10天」的拼假策略,意外加劇了深港兩地的客流疊加效應。倘若兩地政府能建立跨城休假協調機制,引導企業分批調休,便有望削峰填谷。更深層的突破點在於構建「跨境客流預警-響應」體系:當羅湖口岸瞬時客流突破設計容量的80%,深圳地鐵1號線能否自動觸發「大站快車」模式?香港新界的接駁巴士可否實時增派?這些技術層面可操作的方案,恰是檢驗兩地協同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社會服務的溫度,往往在巨量人流中顯現出特殊價值。復活節期間,香港網友自發在社交平台更新口岸實況的「眾包信息」模式,暴露了官方信息供給的滯後性。若兩地聯合推出「深港假日通」信息平台,整合交通、商戶、應急服務等實時數據,配合口岸現場的粵語、普通話雙語指引,旅客的焦慮情緒便能轉化為有序流動。在深圳熱門商超設置粵語導購崗、提供港人常用藥品專櫃,這類服務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讓跨境消費從「功能滿足」升維至「體驗認同」。

從復活節到五一假期,深港雙城正在經歷從「客流壓力」到「發展動力」的認知躍遷。當香港的博物館遇上深圳的科技館推出聯票,當深圳的即時零售平台為香港社區配送生鮮,兩地服務業的互補優勢便超越了簡單的消費競爭。假日經濟的大客流,不應只是城市管理者的「頭疼時刻」,更應成為檢驗協同創新能力的契機。唯有將每一次客流高峰視為優化治理的推背感,深港才能真正實現「雙向奔赴」的價值共生——這或許才是大灣區深度融合最具象的註腳。

本網評論員 馬飛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