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受東北季候風相關沙塵氣流影響,加上風勢微弱,不利污染物擴散,本港昨日(13日)空氣質素惡化,能見度較低,部分監測站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至「嚴重」水平,影響可能會持續一至兩天,至周三後逐漸轉吹偏南風才有好轉。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提醒市民,減少戶外劇烈運動,患有哮喘或心肺疾病人士,更要特別注意,盡量留在室內。
本港多區昨日持續灰蒙蒙,在尖沙咀海傍的市民及遊客,不少人都戴上口罩。翻查環保署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網頁,多區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濃度持續上升,幅度由10多倍至30倍不等。天文台同時錄得乾燥天氣,昨日上午相對濕度一度只有21%,是1984年以來四月份最低紀錄。
1984年以來最乾燥四月
環保署表示,香港空氣中的粒子由前天(12日)晚上10時起開始升高,昨日上午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健康風險級別為「高」至「甚高」,至下午接近黃昏,部分監測站更加錄得「嚴重」水平。
署方指出,沙塵主要是體積較大的粒子,所以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的升幅較大,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升幅較少,香港以往也曾受帶沙塵的氣流影響,維持數小時至數天不等,預計今次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至兩天。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回覆《大公報》查詢,懸浮微粒是空氣中微小的固態或液態粒子,以顆粒的大小來區分,粒徑約10微米稱為PM10,粒徑2.5微米或以下,則稱為PM2.5,後者一般源自工業污染和廢氣,對身體影響較大,今次被沙塵氣流帶來的PM10,對人體影響相對較少,而且經過長距離傳輸,也較易沉澱,影響只會和一般處於靜風下,空氣污染物累積的程度相若。
外科口罩不能阻擋懸浮粒子
「懸浮微粒濃度上升,始終對於易受空氣污染影響的人士,例如患有哮喘或心肺疾病人士,以及長者,應該減少劇烈戶外活動,如果感到不適已經是身體響起警號,必須立即暫停有關活動。」梁醫生又指出,一般外科口罩無法阻擋懸浮粒子,但使用較高規格的N95口罩,又會對呼吸構成阻力,建議市民因應環境情況使用,避免長期使用。
天文台預測,未來一兩天風勢微弱,能見度會較低,至周三後逐漸轉吹偏南風,天氣較為潮濕,屆時空氣質素情況將會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