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雪龍2」號訪港|與南極科學家連線 港生踴躍提問
2024-04-11 11:55
「雪龍2」號科學家與港生對談活動,機會難得,同學踴躍提問。

【識港網訊】(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昨日是「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訪港第三日,「雪龍2」號科學家於科學館與香港學生對談,來自20多間本地中學的逾200名學生現場參與,亦有多間學校透過線上平台觀看。學生們與南極「中山站」的科學家連線,提出包括AI在南極科考中的應用、南極生活細節等多種問題,詢問參加南極科考需具備的條件。

有科學家表示,去南極考察要「多才多藝」,囑咐學生認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環節。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亦寄語學生以極地科學家為榜樣,裝備自己,傳承科研的薪火和使命。

「進行極地考察需要在體格和學歷上準備什麼?」「南極冬天極夜時你們會寂寞、想家人嗎?」「南極科考工作有沒有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在科學館的演講廳裏,學生們踴躍舉手,一個接一個提問。「中山站」站長兼空間物理學專家胡澤駿、負責天文觀測的副研究員紀拓,以及負責海冰/氣象監測的高級工程師王安良,通過線上會議與香港學生進行這場「天地人對話」。

冀AI未來能用於室外惡劣環境

對於AI運用,王安良說,現時科考工作只在數據處理時使用AI,採集數據仍主要以人力進行,因在南極採集數據首要保證穩定,AI在極端環境下的運用「還有商榷空間」。他希望未來AI能在室外惡劣環境裏協助完成工作,相信也是極地科研的一個方向。

胡澤駿表示,去極地考察前會先在東北亞布力進行雪地生活集訓,包括體能訓練及在極端天氣下的自救訓練等。而在「中山站」的工作閒暇之餘,可以在室內體育館打籃球、羽毛球等,娛樂室裏還有遊戲機,亦可通過網絡跟家人電話視頻,因此不會太寂寞。到了六月的仲冬節,「中山站」還會和毗鄰的俄羅斯「進步站」一起舉辦派對,慶祝漫長黑夜的結束。

除「中山站」隊員外,現場的科考專家們亦與學生進行對談。對於「雪龍2」號在科研發展上的意義,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員楊惠根表示,極地考察中仍有北冰洋中央區需要開闢,那裏存在四米厚的多年冰,相信「雪龍2」號的研發為未來進一步攻克艱難地區奠定裝備基礎。

極地考察的後勤保障崗位會通過社會招聘。有學生提問自身應作何準備,楊惠根說道,「運轉小小的考察站跟運行整個城市是一樣的」,需要廚師、醫生、網絡工程師等,考察站運轉起來後科學家才能開展工作,因此呼籲學生「重要的不僅是學歷,還有技能」。天文光學研究專家李正陽亦指出,去南極考察要「多才多藝」,呼籲學生認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環節,「你就是你自己的後勤保障人員」。

保存新鮮蔬菜 要跟嚴寒鬥智鬥勇

「在南極的食物與我們普通餐桌上的東西有什麼區別?」這是現場同學提的最後一個問題。李正陽回憶12年間三次去南極的經歷,表示以前很多食物都是先做好的「預製菜」,而現在有配置廚師,食物美味許多。不過,他形容最難的是保存新鮮蔬菜,要「跟嚴寒鬥智鬥勇」。楊惠根亦講到,越冬時只能自己種蔬菜,但室內種菜環境跟外面相差近60度,水分會往外揮發,種一棵黃瓜要每天澆很多水,才能長出兩小根。

對談結束後,全球首位踏足南北極的女探險家李樂詩感慨,看完學生們踴躍提問的熱情後感到「好有希望」,相信極地考察需要年輕力量去推動。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亦在致辭時表示,「雪龍2」號訪港讓學生們能親身感受國家在極地科研上的進程和成果,鼓勵同學們將學習的極地科研成果與各學科結合,思考極地環境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寄語學生以極地科學家為榜樣,裝備自己,傳承科研的薪火和使命。

昨日對談現場,有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員楊惠根與天文光學研究專家李正陽進行專題分享,介紹南極科考經歷及極光的基本知識,指南極是「地球上看星星最清晰的地方」。有學生表示受到鼓舞,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成為南極科考的一分子」。

李正陽回憶說,從上海出發去南極後,要先到「中山站」,將物資和科考必備用品搬下來,開雪地車約20天到「昆侖站」。路上條件艱苦,因難以大批量化雪為水,沒法洗澡。他透過視頻,讓學生感受南極白化天、地吹雪等極致天氣。

極致天氣:白化天 地吹雪

不過,歷經辛苦後的回報是在南極之巔觀星,他形容「這是地球上看星星最清晰的地方」。展示在南極拍攝的星星相片時,現場學生發出驚嘆。他亦感慨,在南極的荒漠大陸上看到很大的月亮,會覺得自己彷彿在另一個星球上,既幸福、又孤獨。

楊惠根則介紹極光,說在中世紀時極光常被當作死去少女的靈魂,直至百多年前,科學家才發現極光其實是電流體系,對地球上的無線電通信、衛星導航等均有影響。

就讀於中學四年級的陳同學對此感到新奇。她此前常見到極光的相片,在講座中才了解到不同角度的極光會有不同形態。她續說道,之前以為南極考察就是「派艘船過去研究一下」,沒想到有那麼多堅守在南極當地的人持續地工作。她昨早亦登上「雪龍2」號參觀,形容自己「大開眼界」,多虧這次「雪龍2」號訪港才有機會了解極地科研。

就讀中一的羅同學則認為,專家們分享在極地工作活動的部分讓他印象深刻。「我以前認為極地環境嚴酷寒冷,人們生活會非常艱難,但現在科技發展了,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在『中山站』的活動非常多、非常有趣。」

希望可成南極科考一分子

羅同學參加對談前看了關於「雪龍2」號的紀錄片,了解到專家們用超一年的時間建造「雪龍2」號,困難重重,「但他們努力克服,這讓我非常佩服」。他希望以後有更多類似活動,能展出極地的模型、實時數據等,展示更多科學家們背後的故事。他續說道,自己本來以後想做醫生,參加對談後對學習極地科考的知識更有興趣,希望以後有機會「成為南極科考的一分子」。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