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集思港議】疫情重創香港青少年教育
作者:何誠 舒曉葉 連港東 宋漾心   來源:中評社    2022-07-28 11:13

圖1 2020年2月至今香港社交媒體有關疫情影響青少年教育的輿情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一年一度的香港DSE中學文憑試日前放榜,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本屆考生完整經歷了新冠疫情嚴重影響教育的3年特殊時期。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分析香港社交媒體數據得出結論:雖然“第五波疫情”後學校已陸續恢復面授教學,但復課首日就有兩名學生輕生,似乎提醒香港社會青少年教育面臨“長新冠”困擾,包括長時間線上教學影響學習質量、學業壓力不降反增、貧富差距固化與深化、心理壓力暴增等。此外,疫情下大量跨境學童遭遇學習生活難題,並引起部分地區教育資源分佈劇變,引發對香港人才培養前景之擔憂。

過去兩年多來新冠疫情肆虐,防疫政策致使香港社會生活各方面出現許多“新常態”,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過去數波疫情高峰時,為預防新冠傳播,港府多次叫停面授,改為線上教學。疫情平緩後,各校從恢復半日授課到全日授課經歷了較長過渡期,也增添了諸如每日快測等附加要求。如圖1所示,總體上,兩年多來香港社交媒體對疫下“教育新常態”關注度呈現出L型的走勢,相關討論和輿情熱點延續至今,不時引發各方熱議,這個現象折射出香港青少年教育或面臨“長新冠”的影響和考驗。

圖2 香港社交媒體對疫情影響青少年教育的各主要議題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如圖2所示,香港青少年教育“長新冠”問題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並將給青少年學習和成長帶來持續影響。首先,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最高,疫情影響學業進度問題的關注度居次,上述兩點關注度合計佔比九成以上,構成當前教育問題的主要方面。而過往每日穿梭兩地的跨境學童在疫情下的學習生活遭遇“雪崩式”災害,雖然該群體並非香港青少年大部分,但他們面臨的困境也引發各界關注和聲援。此外,長期線上課程引發對香港青少年身體發育的擔憂。

圖3 疫情期間香港社交媒體對教育滿意度按季度變化與教育話題中補習關注度佔比按年變化

總體來看,疫情重創了香港市民對青少年教育的滿意度(如圖3)。一方面,課堂面授時間大幅減少,甚至完全由網課代替,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均難以適應。學生們反映居家網課難以專注,極易受到家人、手機等干擾,同時老師仍大多沿用課堂教學的傳統方法,亦認為網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並表示自己無法通過學生面對面互動掌握學生學習狀態,對教學成果深表懷疑。另一方面,家長們對網課效果越擔憂,就越尋求課外補習以提升孩童學習質素,因而補習班熱度在疫情放緩後出現明顯增長(如圖3),大幅超越疫情前水平,而補習班熱潮加重了家庭教育開支,也再次把壓力轉移到學生身上,衍生出新的問題。

圖4 過去5學年不同年齡段香港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率變化對比

網課要求學生長時間面對手機或電腦屏幕,極大增加了學生近視風險,長時間久坐也會引發腰背肌肉酸痛等問題,對處於生長發育重要時期的青少年而言更具危害。再加上疫情期間,學校與社會體育設施大量關閉,以及居家環境限制,青少年運動量大幅減少,肥胖率也出現明顯上升(如圖4)。

相較於疫情對學業、身體的影響,最令各界擔憂的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新冠”問題。據統計,疫情期間香港15歲以下青少年輕生率翻倍增長,復課前後成為該年齡段“輕生高峰期”。如圖5所示,對比其他發達國家地區,香港10至19歲青少年自殺率在疫情爆發後有所增長,尤其是2019年黑暴與2020疫情的雙重影響,屢屢刺激極端思想與言行爆發,令香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擺到迫切位置,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圖6 香港青協對疫情下青少年壓力成因分佈的調查

根據香港青協去年10月調查數據顯示(如圖6),縱觀疫情下香港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學業壓力是最主要的來源之一。香港社會的巨大競爭壓力從小就堆積在承受能力較弱的孩子們身上,而望子成龍的期待,使得原本應當幫助紓解壓力的父母,反變成壓在子女身上的“巨石”。同時,網課阻斷了原本讓同學之間相互排解憂慮的校園社交渠道,取而代之是日日面對同樣焦慮的家長,頻繁的日常瑣事摩擦更加劇學生心理負擔。因此,來自學業和家庭的壓力積累和交織,釀成復課前後香港青少年輕生的悲劇。

圖7 香港小童群益會對學生網課學習遭遇困難的調查

除了學業壓力加劇外,疫下網課時代放大了家庭收入造成的教育上的不平等。網課實行的前提是學生家中具備合適電子設備以及高速網絡覆蓋,但在香港這種條件亦並非人人擁有。如圖7所示,香港小童群益會2020年調查發現,近半數學生反映缺乏足夠的硬件設施完成網上教學,約三分之一學生抱怨家裡網速不夠或根本沒有網絡,另有17%的學生提出家庭環境擁擠嘈雜煩擾。而這些都與家庭收入、階層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直接掛鉤。另有觀點指出,網課教學對課堂教學替代率低,令主要依靠公立教育的收入較低家庭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資源大打折扣,而富裕家庭可以輕而易舉通過提供補習等額外教育資源補足這一差距甚至“超車”,無疑擴大了教育不平等。

圖8 香港社交媒體對新冠疫情影響跨境學童主要議題關注度比較

今年DSE高分考生中有一些因疫情離開內地家人、獨自在香港租房長達3年之久的跨境學生,格外受到媒體關注。據統計,自疫情導致學校多次停課以及兩地便利通關暫停以來,全港近3萬名跨境學童深受“折磨”,學習生活面臨的困難至今難以解決。如圖8所示,關注度最高的是返校難問題,一些家長忍受骨肉分離痛苦,讓尚未成年的學生獨自在港繼續學業,還有一些家長則試圖讓子女在內地就地就讀,卻遭遇非本地戶口、學位緊張等問題。同時,無法返港又無法在內地就學的學生不得不整日通過網課學習,但引發部分家長對學習效果越來越差、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的擔憂。儘管兩地曾短暫就跨境學童閉環出入境做出安排,但在目前防疫形勢和政策下,跨境學童境況基本未有本質改善。

圖9 過去四學年香港小學開班數變化與2021年十八區小學開班數較2020年變化情況

疫情下跨境學童及家庭的自身困境只是問題的一面,因跨境生流失導致香港基礎教育資源的重組,則具有更深遠的影響。如圖9所示,去年全港小學開班數量連續第二年下跌,在2020年減少20個班級的基礎上又大減57個班級,而招收大量跨境學童的元朗與屯門就減少班級數量最多,多所學校被迫面臨合併乃至裁撤命運。

中評智庫認為,新冠疫情對香港青少年的影響是長期而持久的,既關係到一代人的成長,也關係到未來數十年香港人才競爭力和社會階層流動的前景。“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展現出中央對香港青年的親切關懷,強調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特區政府和香港教育界要把習主席對香港青少年的重要指示落到實處,首先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當前香港青少年遇到的現實問題,努力消除和克服教育領域“長新冠”困擾,呵護香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原文刊於中評社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