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百花社區堅守多年的物質生活書吧,以一本由四十多位共創者撰寫的「城市精神傳記」,迎接疫下艱難時刻,以及這家獨立書店二十二歲生日的到來。
「雨一直下,一個小書店的歷史,寫在紙上,隱忍而熱烈,溫情又決絕。他們閱讀他們寫作他們設計,他們朗誦他們爭辯他們告白,而雨一直下。」
五月十五日夜,剛剛參加了《百花裏的物質生活》新書發布會的深圳後院讀書會會長宋黎鵑,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如此感慨。
《百花裏的物質生活》從微觀視角,描述了創辦於二零零零年八月廿八日,位於深圳福田區百花二路與百花五路交叉口的一家名叫「物質生活書吧」的獨立書店,二十二年來的堅守和進化歷史。
這家面積不到三百平方米的街角小書店,因其多年來舉辦的數百場高質量文化講座、藝術設計展以及觀影活動,包括余秋雨、賈平凹、龍應台、李歐梵、白先勇、周國平、張五常、劉再復、許鞍華、邱立本、梁文道、王小帥、彭浩翔、楊錦麟、劉曉都、劉宇揚等上百位知名學者、文化人、作家、導演、建築師都曾在這裡參與演講、座談、對話,被稱為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擺渡人」、先鋒藝術實驗場、城市文化會客廳,乃至「一代深圳文化人的集體記憶」。
這裡還曾因策劃環球航海「縱橫四海」行動,並催生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統一組別帆船賽事中國杯,被認為是中國民間航海文化策源地。
二零一零年,物質生活書吧被南方閱讀盛典評為「兩岸三地最具影響力人文書店」,也是二零二一年「深圳最美書店」之一。
本書從微觀視角,聚焦二零一九年物質生活書吧重裝返場後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人物,鉤沈過去二十年書吧歷史上各種文化事件「傳說」,結合設計師海報作品等圖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一家小書店與社區、與城市共融共生的傳奇日常。同時,邀請二十位文化人,如周國平、王小帥、潔塵、邱立本、鄧康延、賈葭、黃嘯、王紹培、胡洪俠、胡野秋、王天兵、鐘二毛、孫振華、羅崢等人分享。
作者之一的資深媒體人金敏華介紹,關於獨立書店發展史的書籍,無論海內外並不鮮見,但是試圖通過書店的故事,來呈現城市的文化發展脈絡,這樣的書還不多。他認為,這跟深圳的城市特質有關,「她的前世今生、誕生發展成長、地理位置、產業分布、人口結構、財富積累,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氣質、文化特徵,在整個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都非常罕見。寫這本書時,正好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前後,記得《深圳傳》作者胡野秋在書吧做了一次演講,看了演講速記稿後,我意識到:其實我們要寫的不是一家書店的故事,而是故事背後的城市文化發展史乃至城市史,它是不叫《深圳傳》的『深圳傳』。」
這本講述二十年人和書店故事的新書分為三部分:作為書店創辦人和投資者曉昱的萬言長序;一度為書店「首席內容官」的金敏華從「城市考現學」視角,選取二零零三及二零一九年這兩個書吧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年份所舉辦的重點活動,進行事無巨細的挖掘、考證和鋪陳,試圖交織出一幅生動、跨越時空、自下而上、自發的深圳民間文化表情;以及作為書吧生態圈重要組成部分的活動嘉賓和參與者、書吧之友與讀者、附近學校學生和社區居民等等,以及應曉昱、金敏華兩位策劃者之邀而作的文字,「恰恰是這部分文字所呈現的多元樣貌和真情實感,印證了過去二十多年(深圳這座)城市、書店以及人的共同成長,印證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一家書店可以帶給城市、社區以及讀者怎樣的精神慰藉,怎樣的心靈引領,怎樣的藝文養成,當然還有怎樣的互動激盪」,金敏華表示,四十多位與書吧關係密切的「共創者」回憶與書吧點點滴滴往事的文字,正好揭示了這家位於深圳福田白沙嶺百花社區的獨立書店,歷經二零零三年SARS、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以及電商沖擊、房租飛漲、巨無霸式大型書店四面開花等接二連三的挑戰,何以能存活二十二年,且被視為深圳的文化地標之一的真正原因。
巧合的是,這本剛剛出版就獲得二零二二德國iF設計獎的書籍的設計思路,就是將讀者與書店之間的情感牽連予以巧妙的提煉、濃縮。著名設計師黑一烊透露,該書的設計靈感來自二十多年來讀者留在書吧留言本上的各種筆跡,「我們將飽含一代人青春、觀點、情感的筆鋒抽取出來,重新掃描、影印、放大、縮小,重疊堆砌後,作為書籍的封面。讓文字打敗時間,通過工藝留下時代的肌理,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建築師、第一代物質生活書吧設計師鍾兵在談到物質生活書吧時不無動情地表示:「在深圳這座四十歲的年輕城市,人們經歷了太多的速生與速朽。而『物質生活』的存在,讓眾人有了一處記憶的錨點,讓社區有了一間包容的會客廳,也讓城市有了一個文化的路標。」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回顧物質生活書吧成立的二零零零年前後,正是深圳發展歷史上值得留意的時間點。「這是深圳由移民城市向市民社會轉型的轉折點。物質生活書吧和同時期深圳雕塑院創作的《深圳人的一天》等城市公共藝術作品有某種共同點,就是開啟了城市多樣化、更多可能性的想像空間,大家來深圳不只是沖著買房買車而來。」由書及人,他認為,曉昱最大的貢獻是為這座城市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收容所」。
作家胡野秋則指,物質生活書吧對深圳來說,不只是一間書店這麽簡單,它承載的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書中年齡最小的撰稿人、高一學生佘悅杭將書店形容為自己心目中的「武陵源」,她坦言:「深圳是我的故鄉,而物質生活書吧能夠容留我的靈魂,讓我觸碰我曾經看不見的世界。」
深圳最有影響的民間閱讀組織之一、後院讀書會創始人王紹培在談及《百花裏的物質生活》時這樣表述道,每個城市都需要兩次建設,除了實物意義上的高樓大廈、交通、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外,就是文本概念上的累積。他笑稱,文本意義上的城市重建,甚至比實物層面還來得重要。「這本書延續了記憶,尤其是邀請了年輕人參與進來,它的價值要超過百花二路。」
藝術人文地產開創者、樂領創始人羅雷直言,對一家線下書店來說,最困難的是按時交租,昂貴的租金往往輕易吞噬掉微薄的利潤。他呼籲所有的地產開發商,把重金打造的售樓處塑造成類似物質生活書吧這樣的場所,免費提供給所有熱愛藝術文化的人使用,「這樣子也會給你們帶來流量,帶來好的口碑。深圳不應該只有騰訊,還應該有物質生活書吧。」
這場新書發佈會,也是舊雨新知相聚討論,思考「新型社區文化空間的打開方式」的難得機會。深圳市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認為,《百花裏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本深圳敘事,每一次敘事都會讓我們再經歷一次並非全然知曉的深圳。在他看來,歷史感在回望和敘述中更容易產生,而經歷時都只道是稀鬆平常。「以前的深圳人,普通而獨特;現在的深圳人,優秀而平庸。」高海燕坦率表示,在信息流和消費主義製造的「平行化社會」,包括「書店」在內的文化形態和文化主體,都應該放下傳統意義上的「優越感」,以產品和服務的角色進入社會和生活。而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深圳,推動未來成長的因素將取決於創意、技術、資本的密度與組合效率。「深圳需要進入一個創意階層普遍崛起的時代。書店只有作為新型文化功能空間和城市創意網絡才有繼續存在的價值和發展機會。」
《百花裏的物質生活》二零二零年九月脫稿,經過了漫長的審稿、刪改等出版流程,這一本為了紀念物質生活書吧二十週年的書籍終於在二零二二年的春夏之交正式出版。書吧創始人曉昱承認,「出這本書挺不容易的,當然這家書店堅守二十二年更不容易。但兜兜轉轉之下,一切的推遲,都變成了最後完美的巧合。」
她希望讀者通過這本記載書店歷史的小書,了解深圳一群熱愛文化的人的個人成長史,並因此管中窺豹,看到波瀾壯闊的深圳文化發展歷程。
「大批追逐夢想、希望改變現狀的人群來到這座城市,因為閱讀,因為對文化的渴望、熱愛和耕耘,在此相聚。二十二年的堅守讓大家在變化中遇見不變,無論走得多遠,回來時,『物質生活』永遠亮著一盞燈。」
曉昱相信堅守會帶來價值,而「書吧空間正是價值的載體、容器」,只有具備價值的空間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希望物質生活書吧二十二年的堅守,能夠成為這座城市眾多美好故事中的一個。」
(本文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金敏華)
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