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經濟總量超4.6萬億的深圳、東莞、惠州3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在攜手並進。
近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2022年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在168個重點城市中,深圳都市圈3市空氣質量皆入前20名,其中惠州名列第3,深圳位居第6,東莞排第19。
收穫喜人成績,離不開3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付出的努力,背後則是3市攜手共建深圳都市圈的戰略考量。
深莞惠共同打響「藍天保衛戰」
深圳的藍天是一張城市名片。
2021年深圳藍天常駐,大氣中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新低。過去一年,深圳大力實施「深圳藍」可持續行動,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協同減排,強化臭氧和PM2.5協同治理,全面落實「7個100%」揚塵治理措施……
而這不僅僅是深圳一市的行動。小政梳理發現,VOCs綜合治理、NOx減排、揚塵治理是深圳、東莞、惠州3市在空氣污染防治方面共同的關注重點。
其中,東莞去年10月起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奮戰80天行動,多措並舉,進一步聚焦顆粒物和臭氧協同防控,行動已見成效。惠州還加大了對露天燒烤行為的整治力度,並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和示範區工程。
科技發展為3市空氣污染防治提供助力。深圳加快「空天地」一體化大氣觀測監測網絡建設,率先新建大氣光化學污染觀測網,大氣觀測超級站優化升級成為全球頂級超級站。東莞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強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執法監測。惠州全市已建成「生態惠州大數據應用平台」和「惠州市空氣質量精細化管理決策支持平台」,動態更新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
「十四五」期間協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注意到,深莞惠3市皆已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深圳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綠色低碳發展方式,以先行示範標準推動碳達峰邁出堅實步伐,大氣、水、近岸海域等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基本建立完善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市更美麗。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深圳將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推動臭氧穩定步入下降通道,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推動大氣環境質量繼續領跑全國,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
東莞則表示「十四五」期間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力爭到2025年生態環境高質量持續改善,實現由量變到質變。其中,在大氣環境質量方面,到2025年,PM2.5年均濃度力爭將低於25微克/立方米。
惠州提出了碳排放、水、大氣、土壤、海洋等全要素領域共19項具體指標,包含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要大於或等於95%、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要大於或等於81.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下達目標等3項約束性指標,以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
(圖源惠州發布)
可以說,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3市的共識。
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已提出,要強化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包括協同推進區域大氣環境、海洋環境治理,共同加強固體廢物分類處置利用,共同營造生態環境優美的都市圈;加強都市圈協同立法實踐探索,促進都市圈生態環保政策銜接;推動建立都市圈生態環境合作交流機制及重大項目實施常態化會商機制;建立區域統一的環境監測管理系統,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在該規劃列出的「美麗灣區重點建設任務」中,推動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是重要內容之一。
深莞惠正加快一體化發展步伐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兩市的都市區部分,要求推動深莞惠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都市圈。
小政注意到,加快一體化發展,已成為深莞惠3市的共同行動。近日公布的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2年工作要點中,探索深圳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新機制是內容之一。
(深圳都市圈協同發展示意圖)
此前,深圳已提出,要制定實施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形成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發展格局,統籌推進都市圈基礎設施建設,加密都市圈交通網絡,與周邊城市構建半小時交通圈。東莞提出,南部九鎮要率先發展、引領發展,打造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的樣板,成為全市重要增長極。惠州表示,要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對接深圳先行示範區,加強與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銜接。
2022年,深莞惠一體化發展的願景,將落實在一項項具體推進的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