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完善選舉制度後新一屆立法會的首次大會,即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以理性、有序、高效的新風貌開啟議會新篇章。答問會順暢進行逾兩小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答議員17條質詢,創答問會質詢數量新高,而且答問過程互動頻頻、精彩紛呈。議員質詢內容涵蓋廣泛,既涉獵防疫政策、民生要務、經濟發展,亦涉及國家安全、人才政策等重大管治問題,更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審視政策的不足之處、監察政策的執行進度、關注政策的未來走向,整場答問會理性又不乏尖銳,宏觀又不失貼地,向市民展現新議會應有的新氣象。
昨日立法會首次大會,從上午11時開始持續到下午1時左右結束,合共進行逾2小時,共有17位議員提問,創下答問會質詢數量新高。除經驗豐富的資深議員外,亦有6名新科議員提出質詢。
防疫議題廣受關注
答問會上,議員質詢的內容涵蓋廣泛。第五波疫情襲港,防疫抗疫是議員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他們關注抗疫政策,亦關注疫情下不同群體的利益。議員陳凱欣建議政府提出嚴厲的防控措施,包括全面檢測和把握農曆新年前的最佳時機即時推出在家工作;議員李世榮則表達市民對落實防疫政策疏漏的不滿,希望政府嚴守「外防輸入」;議員陳振英則希望政府關注在收緊防疫措施下中小企的生存環境,優化「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幫他們渡過難關等;議員周小松就希望為工友爭取現金津貼幫他們度過年關。
房屋強金要求加快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當然是議員關注的重中之重。答問會的首個問題就是涉及打工仔利益的民生問題,由工聯會議員鄧家彪提出,他關注政府取消強積金「對沖」工作的進度,及法例生效日期能否提前;而議員陳學鋒則聚焦劏房,要求政府給出解決房屋問題的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並建議出台「解近渴」的房屋政策等。
國家安全是香港發展的基石。特區政府早前多次表示,會盡快跟進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議員葉劉淑儀關注有關立法的時間表,並建議特區政府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立法經驗。
人才則是香港發展的原動力。不少議員關注香港人才政策。議員盧偉國認為香港不少行業普遍存在人才不足問題,要求政府全面檢視人力政策;而議員林健鋒則關心在新的環境下,政府會如何吸引政治人才,讓他們為香港發展服務。
審視不足監察進度
從是次答問會的質詢情況看,議員監督政府施政的視角多樣,不僅包括檢視現有政策的不足之處,例如要求政府優化、收緊抗疫政策;還着眼箭在弦上的政策的落實進度,例如跟進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取消強積金「對沖」工作的時間表等;更會前瞻性審視政策在未來可能面臨的變數和困難,例如有議員擔心特區政府換屆,會否影響「北部都會區」等大型政策推行的成效和進展,或者特區政府會否透過疫情「空窗期」,加快籌備設立文體旅遊局,整合各政策局轄下的資源,為疫情後重振旅遊業做好準備等。
議員關注的問題多元,亦坦率表達市民、業界對部分政策的不滿,而特首林鄭月娥對議員的質詢一一認真作答。過程中難免有交鋒,但會議始終在理性的氛圍中進行,議會新氣象已經初步呈現。
林鄭月娥:盡早與議員交流新政策
(記者 黃書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開場發言時表示,期望與議員充分合作,在經完善的選舉制度下做出實際成績,爭取市民認同,讓新制度發揮其優越性,為香港民主的長遠健康發展奠下堅實基礎。
在配合立法會工作方面,林鄭月娥指,自己會定期出席時間長短不一的答問大會,直接回應議員的質詢,亦要求官員在回答議員的口頭質詢時,要做到簡潔、清晰及有理有據;各司局長亦應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盡早與議員作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並諮詢相關立法會事務委員會。政務司司長亦會每周與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正副主席會面,保持溝通。
【特寫】詳答加追問 超時半粒鐘
(記者 鄭治祖)「你有問、我就答」正是良性行政立法關係的體現。立法會昨日的行政長官答問會,不僅運作順暢有序,而且議員積極、踴躍提問,令會議超時,行政長官因此留多半個小時,盡力回應議員。
行政長官答問會一般而言時間約為1.5小時,但昨日的答問會則延長了半小時。前後共2小時的答問會上,首半小時先是林鄭月娥的開場發言,其後開始答覆議員質詢時,已有54名議員排隊提問。在特首詳盡回應、議員積極追問的情況下,首半小時只問答了3條問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只好提醒議員盡量精簡發問,並問特首可否「多留15分鐘」,特首則爽快回應說︰「沒問題,多留半個小時也沒問題。」
有關安排最少增加了6名議員獲得提問機會,特首亦可回應更多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包括機組人員的隔離檢疫措施、「防疫抗疫基金」對各行各業的支援、優化輪候檢測安排、如何在控關情況下幫助有需要返回內地的港人等。
【記者手記】議會不再是「做騷場」「鬥獸場」
(記者 鄭治祖)親歷立法會工作起起伏伏的除了官員和議員外,還有報道立法會新聞的記者。對親眼見證數屆議會更替的香港文匯報記者而言,完善選舉制度下的新議會,不再是「做騷場」「鬥獸場」,真心希望官員、議員、市民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新風貌。
過去的立法會,最響亮的或許不是議政聲音,而是「點算人數鐘聲」。尤記得第五屆立法會時,每到周三立法會會議時,步入立法會大樓一刻,便不停聽到「點算人數鐘聲」,直到會議結束,那不斷重複的鐘聲仍然在腦海中回響,拉布對議會帶來的消耗令人感到無奈和厭煩。
第六屆立法會的前幾年更可以用「淪陷」來形容。議員就職宣誓儀式當日,記者不巧生病,但仍希望見證議員宣誓的重要時刻,但誰料見到的是「港獨」分子梁頌恆及游蕙禎等人就不斷攪局,和說出辱華言論,以及涉事人等事後令人不齒的狡辯。此後,立法會亂局持續,拉布已成慣例,波及範圍亦從周三的立法會會議,延伸到財委會、內委會。記者每次採訪時,都是聽上大堆無主題的討論,更經歷了擲臭彈、潑屎水等原本不應該在立法會出現的場景。
直到中央出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議會面貌才煥然一新。記者通過與第七屆立法會議員的接觸,感覺他們對議政有熱誠、有魄力、有水平。記者昨日再次踏進立法會會議廳,沒有聽到撕裂社會的口號、沒有攬炒橫額,也沒有反中亂港分子站在會議廳門外辱罵和攻擊官員及不同政見議員的往昔情景。取而代之的是議員們精神抖擻,履職盡責,本着為香港好、為市民好,共同謀劃香港的發展,展現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精彩質詢五片段
【片段1】取消強金對沖難提前
鄧家彪:特首說取消強積金對沖應該會交上立法會,究竟這是畫餅充飢,還是真的來到呢?你究竟是否真的有信心在這一屆內完成立法工作?
林鄭月娥:取消對沖的條例已獲行會通過,我已要求勞福局局長首先成立一個勞工事務委員會作簡介和討論,然後會提交給立法會。要落實取消對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電子強積金的平台配合這條例另外一條條例。
鄧家彪:法例通過並不代表法例生效,因為我看到政府所說的時間表是2025年,可否快一點?
林鄭月娥:要等待積金局建設的eMPF平台(「積金易」平台),才可以做得到,大概時間表是到那個時候才能夠全面落實安排。
【片段2】貨運豁免保障供應鏈
李世榮:市民覺得防疫措施來得非常急,政府未完全做好準備便推動,令市民難以適應。市民亦質疑為何政府時常強調要嚴守「外防輸入」,但偏偏「甩漏處處」,結果導致「爆大鑊」。這波疫情,政府有否足夠能力處理?
林鄭月娥:我完全明白你所反映市民的焦慮、不滿、氣憤,限制一定會引起不滿,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政府可將工作做得更好。政府的能力較兩年前增加很多倍,這一刻我站在這裏是有信心的。
在「外防輸入」方面,我們是全世界可能僅次於內地實施最嚴厲「外防輸入」措施的地方。我們700多萬人如果沒有了每日約8,000個跨境貨車司機運貨進來、沒有了航班運貨進來,會是怎樣的光景?所以豁免在空運和陸運方面的檢疫是一個既定的政策,但不等於豁免了就「無皇管」。我們不會放過一些違反豁免規例而影響了香港防疫狀態的人士,一定追究到底,採取法律行動。
【片段3】檢視充實人力資源庫
盧偉國:你會否承諾加強人力資源的預測和規劃,以免工程界重複陷入「一時做死、一時餓死」的惡性循環?
林鄭月娥:我最近亦召開內部會議,專門檢視香港的人力資源,發現無論在人才或勞動力方面似乎都會面對挑戰。我希望盡快提交一份文件,讓立法會可以討論如何為香港庫存充實更多人才和人力。
盧偉國:工程專業面對的問題其實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夠制訂長遠和比較完整的人口和人才政策。
林鄭月娥:在人才政策方面可以更主動和積極。這次政府架構重組也將所有涉及人力的政策工作統整在勞福局,讓它可以全面檢視香港的人力或人手資源,從而制訂政策,交予相關部門執行,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
【片段4】增加房屋密度有後果
陳學鋒:對於更多的市民來說,他們需要一個有尊嚴的居所。究竟能否給予市民一個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什麼時候他們真的可以「上樓」呢?
林鄭月娥:在未來15年至20年,我們會有超過100萬個單位應市,這還未包括私人發展商用自己的土地或者舊區重建、改建的單位。現在的問題是要追落後。如果陳議員你說15年、20年很長,其實我有一個10年建屋計劃,該計劃的30多萬個單位已全數覓得土地,不過如何能壓縮程序是我們現時面對的挑戰。
陳學鋒:你剛才說到的「北部都會區」,甚至乎「明日大嶼」,都是10年以至20年的規劃,其實政府有否考慮過在一些已規劃、規劃中的發展項目中,全面提升發展比例,令房屋即時可以增加?
林鄭月娥:我們這屆政府用來建公營房屋的土地,其地積比率已經增加了最多30%,但無限量地增加措施是會有後果的。城市規劃的程序對於樓宇的高度、樓宇的密度、地積比的要求,都涉及重大公眾利益。
【片段5】盼能者加入「熱廚房」
林健鋒:政府架構重組,最重要的是找到政治人才為政府服務,你覺得哪一方面的政治人才是最需要的?
林鄭月娥:以前有人說這個「廚房」很熱,不會進入這個「熱廚房」。現在這個「廚房」已經降溫,希望更多有志服務社會、有擔當的人士能夠加入政府。
林健鋒:你認為你會推薦一些什麼人,是公務員抑或在外間招攬一些人士為香港特區(政府)服務?
林鄭月娥:第一,就是能者居之,另一個建議是專職專責。至於有人批評公職人員「不貼地」,我們「不貼地」是可以補足的,就是靠各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行業和專業、具廣泛代表性的議員,在未來的日子更有效地把市民的意見帶入議會,讓我們行政機關可更掌握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