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產業融合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內容之一。26日下午,市政協提案委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為主題組織委員、職能部門負責人舉行「深聊會」,為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及深圳應如何發力積極建言。
在前海設立全國人大、廣東人大立法聯繫點
在市政協委員陳巧梅看來,產業融合發展只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一個部分,還要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能級,這其中,深港關係是重中之重。但由於深港兩地不同的法律、文化、行政體制等差異,深港合作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建議政府引導建立以需求為牽引的規則銜接研究體系。」陳巧梅表示,應該設立「粵港澳大灣區規則研究院」,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在金融、法律、建築設計、教育等專業領域進行規則銜接研究。同時,爭取在前海設立全國人大、廣東人大立法聯繫點,聯動前海深港澳法治研究力量參與國家法治建設,拓寬深港澳參與法律制定等高層次規則銜接的管道。
另一方面,陳巧梅認為,應創新人才、資源要素跨境流動措施。如進一步推進專業人才資格互認機制,擴大香港與深圳在建築工程、醫療、會計、法律、設計、導遊等領域專業人才資格互認。
要規劃頭部企業也要兼顧產業鏈整體融合
「要營造再次讓港資港人港企北上的大氛圍。」市知聯會副會長、寶安區政協副主席高瞻說,在大灣區的發展中,深圳要高度關注與香港的深度產業合作與融合。而這需要有吸引港資港人港企來深的政策環境和氛圍,也要有平台,如設立深港產業合作園區等,更要充分發揮深圳人才、科技創新、資金等優勢,讓深圳的產業通過香港這一橋樑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
市知聯會副會長、 華因康高通量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盛司潼則認為,產業的發展帶動在龍頭,壯大在中游,助力在外延配套,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導致產業融合的不完整和不安全。目前各地在產業規劃過程都在強調產業頭部,都在強調「卡脖子」技術的研究,對應用技術、產業鏈延伸技術、產業鏈生態的關注不夠、扶持不夠,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要兼顧產業鏈整體融合。
加大現代服務產業融合補齊發展短板
深圳市陽光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理事長兼總幹事孫亞華認為,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社會服務產業也是應有之義。他認為,過去,深圳吸收了港澳在社會服務方面的大量經驗,在社會服務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但由於人才、政策等限制,與港澳地區相比,我們的社會服務水準還比較低,而社會服務產業的發展空間更是沒有釋放出來。為此,孫亞華建議,要加強與港澳的社會服務產業的對接、融合,借鑒香港系統的理論體系,建立專業人才隊伍,迅速補齊深圳社會服務產業發展短板。
「深圳的GDP大約是北京、上海的7成,但是律師數量和收入卻不到北京上海的4成。這說明,我們的法律服務業有30%的發展提升空間。」九三學社深圳市委會副主委、市中院副院長傅新江認為,香港法律服務業水準高,背靠香港的深圳要充分借鑒合作,推動深圳法律服務業迅速提升,為深圳乃至大灣區提供更多高品質、高端法律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