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終於結束了,筆者返工回到辦公室,就聽到有一位同事分享一則「回鄉見聞」,同事說她的父親,在今年春節期間,獨自一人,作為一個背包客,在香港過年,拍了許多美照,同事父親特別說到,香港新春期間舉辦了許多節慶活動,從年宵花市到煙花匯演,商場的醒獅、舞龍表演,農曆新年賽馬,花車巡遊,大街小巷掛滿的紅燈籠、年畫,市民臉上洋溢的歡慶笑容,讓他覺得香港的年味比內地更濃,更有人情味,以後有條件還要到香港過年。這顛覆了大家的想像,仔細一想,近些年來,出於安全考慮,內地大一點的城市都在嚴禁新年大規模人群聚集、嚴禁燃放煙花,年味少了很多。香港特區政府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農曆新春期間舉辦了系列活動,大受旅客歡迎,尤其是給首次來港慶祝農曆新年的旅客留下深刻印象,不少更表示願意再次來港。
踏入蛇年,香港迎來好開局。本港新春期間首7天訪港旅客人次近125萬,包括內地入境旅客超過106萬人次,非內地入境旅客超過1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百分之三。旅發局指非內地旅客增幅更大、達一成七,而其他旅客增幅亦顯著,海外旅客中東南亞最多,當中菲律賓旅客更打破紀錄,成績喜人,對香港經濟也帶來正面影響。內地入境旅行團超過2000團,在年初三有超過440團,創下單日訪港內地旅行團最高紀錄。市面旺丁旺財,社會一片祥和,出入境旅客人次大有增長,多個口岸人流還創出新高。
南下客湧入香港歡度佳節,也得益於中央推出的一系列惠港措施。其中,恢復深圳市戶籍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為本港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跨境人員流動,帶動了餐飲、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的復蘇。此外,中央去年還出臺了擴大內地赴港「個人遊」城市範圍、提高內地居民旅客攜帶行李物品的免稅額度等,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進了跨境經濟活動。資料顯示,去年全年訪港內地旅客達3,400萬人次,按年增加27%,占全年訪港旅客量約四分之三,為本港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拉動作用。
去年年底,春節申遺成功,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點亮人類文化的「中國時刻」,展現中華文化在全球文明版圖中的獨特價值,對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積極意義。香港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等,這些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不僅是文化的象徵,也是吸引遊客的亮點。這些活動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能夠讓外國遊客深入瞭解香港的獨特風采。香港大年初一「新春國際匯演之夜」,九部花車及四十六隊環球表演隊伍與市民共賀佳節;大年初二的「新年煙花匯演」、大年初三的新年賽馬日等,都是港府迎客的特別製作。有著如此用心的安排,有著中央系列惠港舉措,還有香港國際旅遊都市的金字招牌,相信2025年香港消費可期,經濟復蘇有望。
本網評論員 安心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