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如火如荼地展開。曾獲全國中學生七項全能冠軍、後因傷一度退役的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三年級學生傅容,來港求學後去年機緣巧合下參與浸大巴黎奧運相關活動,重燃對運動的熱愛,積極投入鐵人三項運動,過去一年多更先後贏得多個省級以至亞洲區三鐵賽事的冠軍。在今次全運,傅容結合自身經歷與在港所學,以廣東廣播電視台實習記者身份,運用豐富的新聞和運動知識,報道香港賽區的比賽及廣州的田徑比賽。作為實習記者以及學生運動員,她穿梭於訓練與採訪的雙重節奏,呈現新一代大學生於學、練、研與實務之間的動態平衡。
自幼涉獵多項運動的傅容,8歲接受田徑專訓,後轉戰七項全能,曾於內地獲廣東省青少年以及全國中學生田徑賽的七項全能冠軍。談及「全能」之道,她笑言關鍵在於整體平衡與心態管理,「全能要有至少三個強項,重點是把整體表現撐住。即便某一項失手,仍可由其他項目補回。」
「懂體育也懂問,是體記基本功」
惟傅容的運動員生涯並非一路順風,高三時在跨欄中受傷,腳踝韌帶撕裂,最終退役。她憶述,傷病只是導火線,真正壓垮她的是期望疊加的心理壓力:「級別愈高,外界期望愈大,你背後是教練、單位與地方榮譽,表現不再只屬於自己。那時我承受不了……」
高考後來港入讀浸大,原以為與曾經揮灑青春的賽場告別,卻反而成為傅容再次重拾熱情的契機。去年因應巴黎奧運,她在浸大參加了一場退役奧運冠軍分享會,意外改變其放棄運動員身份的想法。她聽到運動員帶傷長期復健仍堅持的故事,重新理解競技體育「以身體書寫人類極限」的價值。「我曾覺得,競技體育像『反人類』,後來明白挑戰極限正是其魅力所在,也為基層運動員與愛好者提供仰望的目標。」其後她復出轉戰鐵人三項,希望證明「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傅容說,來港選讀新聞系是源自家人影響,尤其是母親對體育新聞的熱情,讓她期望把體育與傳播結合。兼具運動員與新聞專業背景,讓她在採訪時更貼近賽事本質。「懂運動,也懂如何提問,才是體育記者的基本功。」以泳將何詩蓓為例,她指出,選手為備戰全運調整賽程、紀錄被刷新等情況,涉及訓練周期、項目特性與決策權衡,「無論奪金但成績不理想、成績理想卻失金,抑或兩者皆失,都有值得深挖的角度。」在她看來,體育新聞不只停留在花絮問答。
全運期間報道兩地賽事
在受眾層面,傅容認為體育愛好者正是體育新聞的核心讀者,運動員的成長、壓力管理與困境應對更能引發共鳴。「身為運動員,我能理解他們的心理,也希望用專業把運動員的故事講給觀眾聽。」今次全運期間,傅容會持續在香港賽區前線報道,並往返內地多個賽點報道,兼顧田徑、自行車(公路)與馬拉松等重點項目。她在採訪實戰與運動訓練的雙線節奏中,嘗試為賽事帶來更專業也更有溫度的體育敘事。
目前傅容已考取田賽裁判與教練資格,並在中國大學生運動會執裁;角色切換讓她更理解場務流程與技術規則,也強化她在賽場上的專業判讀。她並計劃未來攻讀博士,聚焦體育心理,結合傳媒與人際溝通,「三鐵的業餘黃金期在30至35歲,剛好與博士階段相近。」她希望學術與賽事並行,計劃參加下一屆的鐵人三項全能世界錦標賽,只要情況許可會一直在運動場上堅持,笑言:「如果60歲還能跑馬拉松,那就是我人生理想。」
析兩地學界差異:內地利拔尖,香港可普及
曾在廣州接受長期訓練的傅容,對兩地學界體育生態有直觀比較。她指出,最大差異在於內地設有體育特招生,並配套高水平分級賽制;香港則以學生愛好者為主,參與門檻較低、氛圍包容。
特招運動員粒粒皆星
傅容表示,內地大學體育比賽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透過體育特招入學、相當於專業學生運動員;二是普通學生為主的運動愛好者。「若單看特招組,競技性非常高。以剛結束的中國大學生運動會為例,你能看到鄧信銳、吳艷妮等世界級或國家級運動員參賽,專業性很強。」她認為,體育特招與分級機制保障賽事水準,也清晰區分了培養目標。
相較之下,香港的大學多以校隊為主體,成員多為運動愛好者。「他們或有早年的訓練經歷,但進入大學後未必能得到專業隊伍的系統訓練與熏陶。」香港賽制通常將港隊與普通學生並置,同場較量而不分專業組或甲乙丙丁組。「這樣的混合賽制在資源與訓練相對不足的前提下,可能對普通學生造成一定打擊。」
她認為香港在參與氛圍上較有優勢,進入校隊門檻比內地低,教練與管理員普遍鼓勵學生加入,即便基礎一般亦歡迎共同訓練。「我很欣賞香港的包容與國際化,英語通行,讓學生更容易嘗試加入校隊。」在項目條件方面,她指出香港公路單車訓練相對困難,賽道與路權限制較多,自己需經常回內地的俱樂部訓練。
傅容總結,內地模式有利於拔尖與高水平競技,香港模式強在普及與參與,各有所長,若能在分級賽制與普及參與之間取得平衡,將更有利於學界體育的長遠發展。
同時兼具運動員與實習記者的身份,讓她的行程非常緊湊,「我每周約訓練21小時至23小時,時間很長,但我是那種腦中會一直思考的人。騎室內自行車通常需要五六小時,(這時候)我的腦子反而很活躍。」她會在運動前一晚列出本周任務,列明要寫的論文、要做的新聞等,在訓練時主動思考這些內容。「這種『邊運動邊構思』很有效且有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