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成績,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近47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穩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深化金融高水平開放方面,潘功勝表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穩步推進,持續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穩定和發展。關於市場關注的「十五五」及下一步金融改革內容,潘功勝表示,將在中央統一部署後與大家進一步溝通。
潘功勝介紹,中國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廣覆蓋、安全高效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移動支付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十四五」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
中國特色現代幣策框架初步形成
「十四五」時期,人民銀行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潘功勝具體介紹說,在目標體系方面,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明確央行政策利率,更加注重發揮利率等價格型調控工具的作用。在執行機制方面,持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創設實施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優化信貸投向。探索豐富金融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工具,拓展貨幣政策作用空間。
在傳導機制方面,強化利率政策的傳導與監督,注重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之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政策溝通機制,不斷提高貨幣政策透明性。「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並不斷完善,有效促進了金融總量的合理增長、融資成本的穩步下降、信貸結構的不斷優化,維護了幣值穩定。」他說。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中長期資金的持續流入成為市場穩定的重要支撐。過去五年,「引長錢、促長投」的改革效果加快顯現。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
「惠港五條」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吳清表示,「十四五」期間全面取消行業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出台「惠港五條」,大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十四五」期間,新增核准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境外上市。可以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人幣跨境貿易使用佔比增至近30%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介紹,「十四五」以來,外匯市場交易理性有序,穩健性增強,人民幣匯率上下浮動彈性增強,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佔比由16%上升到近30%,反映外匯市場韌性進一步增強。他亦提到,支持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先行先試外匯創新政策。

「十四五」金融發展成就
人民銀行
•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近47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基本建成多渠道、廣覆蓋、安全高效的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移動支付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年均增速均超過20%。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
•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
•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
•「十四五」期間,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支持住房建設交付,白名單項目貸款超過7萬元,支持近2000萬套住房建設交付。
中證監
•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
•上市公司發「紅包」更「大方」,5年來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8成。
•中長期資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較「十三五」末增長32%。
•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
國家外管局
•「十四五」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始終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
•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佔比由16%上升到近30%。
•今年前8個月,中國跨境收支同比增長10%。
投資熱土|中國資產吸引力增強 A股市值首破100萬億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2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自去年「9·26」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來,財政、金融、產業等一攬子大力度、超預期政策擴圍增效,有利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快融合發展,一批現象級的科技企業和創新產品相繼出圈,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加快落地見效。「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國資產吸引力明顯增強。」他說。
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超過25%
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也大幅提升。據介紹,今年8月,A股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同時,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吳清表示,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企或者科技含量較高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超過1/4,已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佔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
銀保業170萬億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信託、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近100萬億元,規模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強銀行中,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中國佔據6席。
李雲澤進一步介紹,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重點領域投放精準有力。科研技術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民生保障顯著增強,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