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施政報告|推動金商在港建精煉廠
作者:曾業俊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9-18 10:35

【識港網訊】今屆特區政府銳意為本港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尤其積極建設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為加速黃金市場生態圈發展,新一份施政報告公布5大措施,包括拓展本港黃金倉儲,冀3年存量超過2,000噸;推動金商在港建立或擴建精煉廠;以及建立黃金中央清算系統,目標明年開展試運等等。特區政府消息人士昨表示,措施旨在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並在現時地緣政治多變的形勢下吸引市場「搬多啲金嚟」。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在施政報告中表示,已接納「推動黃金市場發展工作小組」的建議,由財庫局落實一系列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的措施。措施主要涉及5大方面,第一是推動機管局及金融機構在港拓展黃金倉儲,以3年超越2,000噸為目標,建造區域黃金儲備樞紐。

政府消息人士指,目前在港參與黃金倉儲的主要持份者大致為機管局、銀行及押運公司等三類;當中機管局現有黃金存量約200噸,短期目標增至250噸,長遠希望增至1,000噸。政府曾就相關建議諮詢持份者,對方表示「有興趣」,因此相信未來仍有空間擴大發展,有信心可實現存量目標;至於未來會擴建幾大的倉儲面積或新增幾多倉庫數量,則視乎個別公司自身需要。

 

研在內地來料加工稅務安排

第二是將推動金商在港建立或擴建精煉廠,並與內地研究在內地進行來料加工,精煉黃金後出口至香港作交易及交割用途。消息人士指,該措施主要回應業界意向,同時會研究在稅務上方便於內地進行來料加工後運回香港,而現時的金沙原材料則主要來自澳洲。據悉,目前已有金商表示「有興趣」在港建立或擴建精煉廠,雖然「為數不多」,但政府會協助他們物色廠房用地,初步會考慮大埔或元朗等工業區。

問及市場需求,消息人士稱雖然部分來港交易的黃金已符合一定標準,因此無需再精煉;但黃金交割經常涉及不同認證標準,因此需要將黃金精煉轉化,例如將「上海金」轉為「倫敦金」。近年金價持續走強,反映黃金精煉及交割的國際需求龐大。

 

提供高效可信清算服務

第三是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為國際標準黃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務,並邀請上海黃金交易所參與,為未來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做好預備,目標2026年內開展系統試營運。消息人士指,目前本港不少黃金是在場外交易,相信中央清算系統將有助降低交易風險及成本,滿足市場需求。政府將持續研究系統該採用哪種國際標準,雖然目前國際最主要經倫敦金屬交易所交易,但為建立「黃金互聯互通」,當局亦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溝通。

第四是豐富黃金投資工具,協助發行人發行黃金基金,包括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同時支持開發新產品,例如代幣化黃金投資產品,以強化整個黃金交易生態圈。

第五是支持業界成立「黃金行業協會」,建立與政府及監管機構的交流平台,加強推廣及吸引「一帶一路」客戶,強化人才培訓。消息人士指,現時的「推動黃金市場發展工作小組」由政府、交易所及金商等組成,因此希望擴大持份者範圍,未來的「黃金行業協會」將吸納來自銀行、金融、金商、黃金交易及家族辦公室等範疇成員,讓協會成分更多元。

 

持續深化與內地聯通發展

李家超又提到,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在港設立了首家境外交割倉庫,並已推出在港交割的全新合約。政府會持續推進滬港黃金市場合作,深化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及內地其他大宗商品市場聯通發展,助力國家大宗商品市場國際化。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評價政府在大宗商品方面的發展策略,認同深化香港與前海的合作,策略性部署大宗商品市場。他指出,這將為兩地創造「雙贏」局面:鞏固大灣區在大豆這一戰略物資的定價權的同時,發揮香港的獨特地理條件與金融基礎,拓展黃金的大宗商品交易。他建議,香港可進一步在「一帶一路」市場推出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產品,提升中國在貴金屬市場的話語權。

 

發展黃金交易主要措施

●拓展本港黃金倉儲,以3年超越2,000噸為目標,建造區域黃金儲備樞紐。

●推動金商在港建立或擴建精煉廠,與內地研究在內地進行來料加工,精煉黃金後出口至香港作交易及交割用途。

●建立「香港黃金中央清算系統」,為國際標準黃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務。

●豐富黃金投資工具。

 

發展大宗商品交易主要措施

●成立「大宗商品策略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領導,匯聚業界代表,加強大宗商品政策的頂層設計和長遠策略制訂。

●為大宗商品貿易商落戶香港提供半稅優惠,帶動香港船運及專業海運服務需求。明年上半年修訂法例。

●深化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及內地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的聯通發展,助力國家大宗商品市場國際化。

●與大灣區內交易所合作開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業務。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措施及指標

●在2026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立法建議,優化有關基金、單一家族辦公室和附帶權益的優惠稅制。

●在2026至2028年間協助不少於22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在2026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以落實人民幣支付人民幣櫃台股票印花稅的安排。

●在2026年就設立數字資產交易及託管服務提供者的發牌制度,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

●在2026年上半年修訂法例,落實大宗商品貿易商半稅優惠。

 

增設策略委員會 拓大宗商品新業務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在施政報告中指出,將成立「大宗商品策略委員會」,由財政司司長領導,匯聚業界代表,加強大宗商品政策的頂層設計和長遠策略制訂。同時從4方面繼續推動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的發展,包括深化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及內地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的聯通發展等,以拓展大宗商品及碳交易等新業務。

 

善用金融創新改善交易流程

李家超提到,將從4方面繼續推動香港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的發展,包括:1)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倫敦金屬交易所已批准8個在港交割倉庫,政府會支持業界設立更多認可倉庫。2)為大宗商品貿易商落戶香港提供半稅優惠,帶動香港船運及專業海運服務需求。明年上半年修訂法例。3)利用金融創新優化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流程,包括金管局與巴西中央銀行合作測試提單電子化和存款代幣化等科技,以便利貿易。4)深化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及內地其他大宗商品市場的聯通發展,助力國家大宗商品市場國際化。

施政報告指出,香港將與大灣區內交易所合作開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業務。港交所是前海聯合交易中心的控股股東,將繼續加強兩地合作,發展好大豆離岸現貨市場。港交所碳市場 Core Climate亦會與大灣區試點碳市場研究試驗跨境交易結算;推動碳排放核算服務發展,助力「出海」企業滿足國際對綠色貿易的減排要求和標準。

港交所自2022年推出國際碳交易平台Core Climate,是全球唯一以港元及人民幣結算自願碳信用的交易平台。未來會加強與大灣區碳市場的試點合作,試驗跨境交易結算路徑,共建區內碳市場生態圈。特區政府亦會聯同內地相關監管部門和機構,研究國家參與國際碳市場的相關事宜,包括自願碳信用標準和方法,以及碳減排量的登記、交易、結算等。

 

張德熙:金市結算系統提升國際認受性

新一份施政報告大力支持香港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香港黃金交易所主席張德熙昨表示,香港的黃金交易量一向是全球四大之一,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擔任「超級聯繫人」,有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國家近年對黃金是持開放態度,利用香港自由貿易港開放金融政策互聯互通,業界對香港未來貴金屬市場充滿信心。

有關政府主導設立國際黃金結算系統,張德熙認為系統可保障買賣雙方,同時提高國際認受性。香港黃金成交量在全球亦有不少成交屬於場外交易,交易時沒有完善保障,因此當局希望把這些交易納入結算系統。他指業界均認同設立清算平台,加上港金所的交易和倉儲設施,有利結合整個黃金生態圈。

對於拓展黃金倉儲以3年超過2,000噸為目標,張德熙認為,這個是依據香港目前每年約500噸至800噸實貨黃金交割,加上未來納入的場外交易,以這個數字做基準,設一個2,000噸的倉儲是適合。

至於成立黃金行業協會,建立與政府和監管機構的交流平台,加強推廣及吸引「一帶一路」客戶,強化人才培訓,張德熙認為政府是旨在除黃金交易所之外,更加廣納其他業界持份者,而港金所亦會參與其中,全力協助推動。

 

看好金價今年衝4000美元

金價近期攀升高位,張德熙表示,任何因素令黃金價格攀升都是借口,黃金投資產品在過去十年好似被遺忘。在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興旺時候都超過十年,投資產品都是走一個循環。現在正好地緣政治、預期減息周期開始,國際金價可以用「高處未算高」來形容,個人睇法是牛市,睇好黃金,挑戰4,000美元可能在今年內出現。

 

修例推動保險資金參與基建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在施政報告中表示,為推動保險資金參與基建融資,政府明年將修訂法例,調低對投資基建的資本要求,對本地項目給予優惠;並推動香港專屬自保和再保險行業發展,以及促進市場推出更多跨境養老、跨境自駕和低空經濟等保險產品。

理財通內地投資香港戶口增至11萬個

他指出,未來幾年,香港預料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跨境理財通2.0」優化措施自去年2月啟動後,內地投資香港的財富產品戶口由2.5萬個增至11萬個。

李家超表示,會進一步優化基金、單一家族辦公室和附帶權益的優惠稅制,吸引更多基金來港落戶;證監會積極推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房託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提高兩地房託基金流動性;亦會配合優化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機制,特別是加強與前海和上海合作,為內地私募市場引進更多境外資金。港投公司會通過直接或共同投資,培育具潛力的本地私募及對沖基金機構。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