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過去80年,世界並非太平無事,美蘇冷戰持續了接近40年,大大小小和斷斷續續的區域性熱戰從未止息,個別事件比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連串戰鬥、各場與「去殖民化」有關的軍事衝突、美國發動的阿富汗和海灣等戰爭和衝突此起彼落。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甚至幾乎引發核子戰爭。尚幸迄今尚沒有發生核子大國之間的直接衝突或者第三次世界大戰。今天,俄烏衝突、巴以衝突和以伊衝突仍未結束,零星的地區衝突仍不時發生。不少可能引發熱戰的爭端仍然存在並持續發酵。眾多國家正在積極擴充軍備。人類要達至持久的和平和太平,路途依然遙遠。
作為中國人,我特別關注中國人在結束戰爭和締造和平上所作出和將會作出的巨大貢獻。
還原歷史真相加強國民團結
首先,到目前為止,西方在二次大戰的敘事上擁有極大的話語權。西方人通過歷史研究、紀念活動、博物館、小說、藝術、電影、電視、其他媒體與宣傳等手段讓世界上不少人以為美國、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才是打敗德國納粹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功臣,卻刻意淡化或者抹殺蘇聯和中國在二次大戰勝利中的關鍵貢獻。不少人以為西方盟軍的諾曼第登陸和美國的原子彈是迫使德國和日本投降的撒手鐧。當然,這與美西方在冷戰中把蘇聯和中國視為死敵、刻意貶損中蘇兩國有莫大關係,但同時也充分暴露了西方人的優越感、傲慢、偏頗和對歷史的不尊重。
要正確認識歷史,並從中吸取教訓,必須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這不僅是要為了了解歷史真相,更是要對在二次大戰中承受最重大人命傷亡的蘇聯人民和中國人民致敬,也是要告慰兩國在戰爭中死去的亡魂。還原歷史真相更應該是推展愛國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加強國民團結、推進強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
第二,二次大戰中有兩大主要戰場,西方主戰場在歐洲,而東方主戰場則在中國。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東方主戰場的核心。抗日戰爭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已經爆發,遠早於1939年才開始的西方戰場的爆發。「九一八」事變是二次大戰的真正起點。1937年的「七七事變」標誌着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階段。中國戰場的戰鬥一直持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為時14年,是二次大戰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時間最長的戰場。中國戰場是二次大戰中其中一個傷亡最慘重的戰場。中國軍民傷亡總數超過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難以量度。單從傷亡人數計,中國人對結束二次大戰所作出的貢獻是極為巨大和不可缺少的。
第三,在納粹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下,絕大部分國家都不是投降便是滅亡。中國是極少數國家堅持艱苦卓絕、不怕犧牲、寧死不屈、曠日持久的浴血奮戰,這體現了中國人的百折不撓、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抗日戰爭也是一場可歌可泣、前仆後繼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敵強我弱的絕境中,在大部分時間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慘絕人寰的暴行面前,中國人民展現出中國人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鬥爭中以死相拚,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的勇氣和毅力,維持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和尊嚴,粉碎了日本的狼子野心,最終取得了勝利,贏取到世界人民的欽佩和崇敬,也顯著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譽。
第四,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對日本的殊死戰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重要兵力深陷中國戰場,無法實現在短期內滅亡中國的戰略目標,更讓其不能投入其他方面的擴張。此中尤其關鍵的是日本不能在蘇聯東翼發動進攻,從而讓蘇聯在首尾不能兼顧下難以擊退納粹德國的進犯。蘇聯因此得以集中力量對抗和打敗納粹德國。日本的兵力在中國戰場被「綁住」的情況下,日本軍國主義稱霸亞洲、與納粹德國共同主宰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的圖謀也就不能得逞。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仍然「綁住」大量日軍,讓其難以將所有力量投入對美英作戰,讓盟軍的「先歐後亞」的戰略得以推進,並最終促使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落敗。中國的堅持長久抗戰和不惜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讓世界反法西斯主義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和決定性的貢獻。
把握對二戰歷史的敘事權
第五,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犧牲和貢獻在西方的話語權壟斷下在二次大戰後在國際上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承認和尊重,從而中國在實現世界和平上所發揮的作用也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無論在國內或者在國外,回復歷史的原貌都十分必要。
在國內,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讓全體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中國人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的犧牲與豐功偉績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提升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自豪感。在國外,必須讓世界人民知道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的巨大貢獻和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珍惜、熱愛和堅持,在國際上樹立中國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反對以武力相向、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和堅持「勸和促談」的和平使者的光輝形象。在今天戰亂頻仍、世界和平仍然備受威脅的時刻,中國作為和平的維護者的角色必須得到廣泛的重視和尊重。中國對二次大戰的敘事權必須得到進一步提升。今天在北京舉行的盛大閱兵是一個黃金機會,讓全世界對二次大戰的勝利的過程和原因有更真確的認識。
最後,中國的抗日戰爭其實也讓中國人在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和共赴國難的精神和行動上高度團結起來,並大幅提升了中國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和國民精神。一些學者甚至認為抗日戰爭孕育了中國人更加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國民身份認同。過去不少的地方主義、家族主義、宗派主義和分離主義也因為全民抗戰而顯著弱化。這些中國人在思維上、行動上和組織上的變化為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打下堅固的基礎。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過去被不少人戲謔為「一盤散沙」的中國,而是一個高度組織起來、能夠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舉全國之力」、團結一致、堅韌不拔、鬥志昂揚、有巨大力量和決心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應對外侮的國度了。
(原題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幾點感想)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