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抗戰國際檔案裏的香港
作者:秦 漢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9-01 12:20

【識港網訊】2025年9月3日,當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禮炮響徹雲霄,當抗戰老兵的勳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當億萬國人以鮮花與淚水致敬那場偉大的勝利——我們更需以歷史的縱深與全球的視野,銘記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在這場持續14年的血火淬鍊中,有一座「東方之珠」始終與祖國同頻共振,有一群熱血兒女用生命與熱血鑄就了不朽的抗戰豐碑。

香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方支點」

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扼守南海與太平洋航道)與當時的國際地位(英國殖民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英國戰時內閣文件曾明確指出:「香港是遠東地區的重要戰略支點,其存在與否直接影響盟軍在東南亞的補給線與情報網絡。」而香港民眾的全民抗戰行動,不僅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獨特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與讚譽。

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文件顯示,1941年香港淪陷前,香港的港口與鐵路系統承擔了「盟軍援華物資的70%中轉任務」,英國駐港司令部曾向倫敦報告:「香港的物資轉運能力是維持中國抗戰生命線的關鍵。」美國戰略情報局(OSS)1943年的評估報告指出:「香港的地下情報網絡(以東江縱隊為主)提供的日軍動向情報,多次幫助盟軍規避重大損失,其價值相當於一個前線情報站。」

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編纂的《香港作戰史》中,雖為侵略者視角,卻不得不承認:「香港民眾的抵抗意志超出預期,尤其是華人社群的物資封鎖與情報傳遞,極大增加了佔領成本。」這從側面印證了香港抗戰對日軍戰略部署的干擾與牽制。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後,香港醫護人員組成醫療護理隊開赴上海,到收容傷兵的醫院工作一個多月。圖為他們在上海歡送十九路軍士兵傷愈出院。

香港抗戰的多維奉獻:從資金血脈到武裝烈焰的「全民族抗戰樣本」

全面抗戰爆發後,香港迅速成為海外華人支援祖國的「資金中轉心臟」。這裏的每一間商舖、每一所學校、每一條街巷,都涌動着「有錢出錢」的熱血——不是簡單的募捐,而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生命接力」。

1937年9月,「七七事變」的硝煙尚未散盡,香港街頭已湧現出數十個以援戰為宗旨的社會團體:香港學生賑濟會的少年們舉着「一文錢也是力量」的標語牌,穿梭於中環的茶樓酒肆;香港婦女慰勞會的姐妹們連夜趕製棉衣,將售衣所得悉數捐給前線;香港中華總商會救亡分會的商人們則聚集在會議室裏,一筆筆核對匯款單據……僅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香港學生賑濟會通過街頭賣花(一朵花售價5分港幣)、校園義賣(學生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義唱(粵劇名伶義務登台)、節食捐餐(每日省下一頓飯錢)等活動,累計募集港幣2萬餘元。按當時匯率(1港幣約合0.25銀元,可購買約25斤大米),這筆錢足夠近千名士兵維持1個月的基本口糧。

 

1938年8月,「八一三」淞滬抗戰一周年之際,香港發起「救國獻金運動」。從太平山的富豪到油麻地的苦力,從銅鑼灣的商販到九龍城的漁民,人們排起長隊,將金銀首飾、積蓄現金投入獻金箱。僅1個月,這場運動便募集港幣100萬元——這些帶着體溫的錢,被直接換成機槍的子彈、坦克的燃油,支援正面戰場的將士。1940年,香港「廣東救濟會」聯合工商界開展「義賣救國」,3天內,從先施百貨的櫥窗到街邊小販的推車,所有商品均以成本價或無償方式義賣,最終籌得港幣50餘萬元,專項用於援助廣東敵後抗日游擊隊。

中環皇后大廈前一名女學生賣花籌款救助難民。

更令人動容的是僑胞與商界的持續捐助。作為全球華人聚居地,香港是海外捐款的中轉樞紐:1937-1941年間,通過「華僑捐款匯轉處」,香港僑商累計向國民政府及中共抗日根據地匯款超港幣5000萬元。其中,南洋華僑在港設立的「僑胞救國聯合總會」組織僑商每月固定捐款港幣20萬元,如同「按月寄往家鄉的家用」。香港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櫃枱後,員工們自願將月薪的5%-10%捐作抗戰經費——僅1939年,這「每日捐薪」活動就累計捐出港幣80餘萬元。香港金融界更創新推出「抗戰救國公債」,市民們搶購債券的場景至今仍被老一輩香港人憶起:那不僅是投資,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據統計,僅公債一項便吸納社會資金超港幣1000萬元,為抗戰長期作戰提供了「金融彈藥」。

全面抗戰初期,中國大陸沿海港口(如上海、廣州)相繼被日軍封鎖,香港卻因英國殖民管治下的特殊地位,成為國際援華物資輸入與中國戰略物資輸出的「唯一通道」。這裏的每一列火車、每一艘貨輪、每一條山徑,都承載着「絕不斷供」的信念。

1937-1941年間,蘇聯、美國、英國等國的援華物資中,80%以上經香港轉口至內地。1938年2月至10月,九廣鐵路(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軌上,軍用物資列車日夜不息——13萬噸物資(相當於1300節滿載的火車皮)從這裏駛向抗日前線,其中包括7.2厘米口徑迫擊炮120門、馬克沁重機槍300挺、步槍5萬支、子彈2000萬發、飛機零件150噸。這些武器直接補充了國民黨第五戰區(台兒莊戰役主力)、第九戰區(武漢會戰核心)的裝備缺口,讓將士們得以在槍林彈雨中挺直脊樑。

與此同時,香港「保衛中國同盟」(由宋慶齡創立)像一座「橋樑」,連接着國際友人的善意與敵後戰場的急需。1939年,該同盟通過國際募捐,募集到青霉素等稀缺藥品50噸、手術器械3萬套。這些救命物資經東江縱隊交通線(一條隱秘的山路與水路網絡),穿越日軍封鎖線,送抵延安及華北抗日根據地。一位八路軍老戰士曾回憶:「那時傷口感染就是死刑,有了這些青霉素,多少戰友從鬼門關爬了回來。」

香港不僅是「輸入者」,更是「輸出者」。為換取外匯及軍火,中國將鎢砂、銻、錫等戰略礦產經香港出口至國際市場:1938-1940年間,經香港轉運的鎢砂達8萬噸(佔全國出口總量的70%)。僅1939年,這些「工業的牙齒」便換取美金1500萬元,足夠購買戰鬥機30架、高射炮20門。而在民生層面,香港民眾的支援同樣細膩溫暖:1938年10月,日軍逼近武漢,香港76個商團聯合發起「寒衣募捐」,1個月內募集棉衣36萬件、棉被8萬床。運輸隊冒着日軍炮火,將這些物資送抵河南、湖北前線,讓戰士們在寒冬裏感受到「香港的溫度」;1940年,香港「糧食救亡會」組織商戶捐贈大米500萬斤,通過秘密航線運至廣東東江抗日根據地,解決了近10萬軍民的「吃飯問題」。

抗戰期間,香港成為運送援華物資的轉運站。圖為香港碼頭

武裝抵抗與犧牲:血灑港九的「英雄記憶」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但侵略者的鐵蹄並未嚇倒香港兒女——以港九大隊為代表的抗日武裝,在日軍的嚴密統治下堅持戰鬥,用鮮血詮釋了「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的決絕。

港九大隊80%成員為香港本地人,他們在日軍「三光政策」的陰影下,累計開展戰鬥50餘次,每一次勝利都伴隨着犧牲。1942年,短槍隊隊長吳振聲(旺角青年)率隊偷襲日軍元洲仔哨所,為掩護隊員撤退,他獨自吸引火力,身中數彈犧牲,年僅24歲。整理遺物時,戰友們發現他的口袋裏只有一張照片:母親站在香港的碼頭微笑。1943年,海上中隊中隊長陳培(漁民出身)率隊在 大鵬灣伏擊日軍運輸船,與敵人展開白刃戰。當隊友勸他撤退時,他說:「我是漁民的兒子,這片海是我的家!」最終全員犧牲,年僅28歲。1944年,情報員李雁鳴(女,20歲)在傳遞日軍「掃蕩」情報時被捕,日軍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手掌,用竹籤釘她的指甲,她咬碎牙關只說一句:「我不知道!」最終被活埋,年僅20歲。

據史料記載,港九大隊在抗戰期間共犧牲200餘名隊員,其中160餘人為香港本地人。而香港民眾的集體犧牲同樣慘烈:1942年「青山事件」中,日軍因懷疑青山村村民協助港九大隊,屠殺村民300餘人;1943年,日軍在新界大埔搜捕抗日志士,逮捕香港籍民眾500餘人,其中200餘人被殺害。不完全統計顯示,整個抗戰期間,香港籍人士在各類抗戰活動中犧牲的總人數超3000人——他們中有戰士、有情報員、有醫護,也有送情報的報童、藏傷員的房東、送糧的農婦……每一個名字,都是香港抗戰史上最滾燙的註腳。

港九獨立大隊在行動中

文化與輿論:凝聚共識的「精神號角」

香港憑藉相對自由的輿論環境,成為抗戰時期的「文化燈塔」。這裏的報紙、書籍、電影、戲劇,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民眾的抗爭熱情,凝聚了「中國不會亡」的信念。

抗戰期間,香港出版《大公報》《華商報》《星島日報》等數十種抗日報刊,日均發行量超10萬份。《華商報》由愛國人士胡文虎出資創辦,每天用醒目的標題刊登前線戰況與日軍暴行。1940年,該報因揭露日軍「三光政策」被列為「眼中釘」,報社多次遭炸彈襲擊,但編輯們躲在防空洞裏繼續排版,報紙仍如期出版。出版界還印刷《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書籍50餘萬冊,通過秘密渠道送抵內地及敵後,成為民眾抗戰的「思想武器」。

藝術領域同樣激情澎湃:香港電影界拍攝《保衛中國同盟》《八百壯士》《孤島天堂》等20餘部抗日影片,其中1938年上映的《保衛盧溝橋》由陳雲裳、梅綺主演,影院裏觀眾邊看邊哭,票房收入全部捐作抗戰經費。戲劇界組建「抗日救亡劇社」,在街頭、學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等劇目,演員們用方言喊出「打回老家去」,台下觀眾跟着合唱,淚水與口號交織成一片。一位老觀眾回憶:「那些戲演完,街上全是報名參軍的小夥子。」

香港的抗戰,是中國的抗戰;香港的記憶,是人類的共同記憶。

2025年9月3日,當我們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莊嚴時刻回望香港——這座城市用資金、物資、人力乃至鮮血,書寫了一部「小城大義」的抗戰史詩;用國際視角下的戰略貢獻,證明了自己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或缺的一環。

3000餘名英烈的名字或許難以一一鐫刻,但他們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與《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件共同構成歷史正義的基石;香港民眾的集體奉獻,與中國人民的14年抗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並肩作戰,共同譜寫了人類追求和平與自由的壯麗篇章。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記憶遺產」項目中強調的:「抗戰記憶屬於全人類,香港抗戰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今天的我們,更應銘記這份「香港不缺席」的歷史真相,傳承這份跨越國界、超越時空的抗戰精神——因為和平的曙光,從來都是由無數英雄的犧牲與全人類的團結共同點亮。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