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8月31日舉行第三場記者招待會。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國際合作司)負責人李敬先在會上表示,近代以來,有2,000多萬名烈士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犧牲,有名有姓的只有196萬人。烈士事跡和烈士英名錄校核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這項工作需要軍地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另據介紹,中國實施全國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整修工程,協調補助資金20億元(人民幣,下同),推動7.7萬餘座零散烈士墓遷至烈士陵園。

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馬飛雄在會上表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和抗日英烈、英雄群體是14年英勇抗戰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重要載體。
四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294處
目前,中國已公布四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94處,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1,128名。
在被問及日前公布的第四批名錄中,對哪些抗日英烈或抗戰紀念設施印象深刻時,馬飛雄表示,名錄所承載的每一個英雄事跡都令人深受感動、肅然起敬。從著名抗日英烈看,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不足35歲。其中,有少年勇士,如抗日兒童團團員王禾,大家熟知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正是「王二小」的原型之一。作者有感於以王禾為代表的兒童團團員們為抗日武裝力量送信、放哨,甚至犧牲年少的生命,創作了這首紅色歌曲,傳唱至今。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查詢獲悉,1929年出生的王禾,是河北省淶源縣南馬莊鄉狼牙口村兒童團團員,犧牲時年僅13歲。在1942年的反「掃蕩」鬥爭中,有一天,在放牛途中,他將進村掃蕩的日軍帶入八路軍預設的伏擊圈後被敵人刺殺。
馬飛雄介紹,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中有愛國將領,比如中美空軍聯合指揮部副總指揮鄭少愚,曾擔任空軍第4飛行大隊24分隊隊長,在「八一四」空戰、武漢空戰、柳州空戰中屢立戰功,1942年執行任務時殉國,他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有戰鬥英雄,如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7團2營營長劉鳴琴,作戰勇猛,率部多次重創日軍,受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的通令嘉獎。有愛國華僑,如蟻光炎,率領華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向國內捐款捐物用於抗戰,後來被親日派特務暗殺於泰國。還有國際友人,如蘇聯援華飛行員奧列霍夫、羅馬尼亞援華醫療隊護士柯芝蘭等,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獻出寶貴生命。
推動烈士遺骸搜尋DNA鑒定

然而,當年因環境惡劣、物資短缺、條件有限等原因,不少烈士只能簡單安葬。年復一年,他們的身份逐漸難以辨認,有關他們從戎報國、頑強奮戰的歷史細節,也隨着時間的流逝日漸模糊。
據李敬先介紹,近代以來,有2,000多萬名烈士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犧牲,有名有姓的只有196萬人。這些烈士都記載在當地的烈士英名錄中,符合條件的烈士遺屬都享受着相關的撫恤待遇。烈士事跡和烈士英名錄校核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這項工作需要我們軍地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如何讓更多「無名烈士有名」?退役軍人事務部部長裴金佳曾在7月31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由於時間跨越比較長,地域又很廣泛,要完成這樣的尋找確實也不容易。但是路再難,也必須要堅持走下去。近年來,退役軍人事務部先後制發了關於穩妥開展烈士遺骸搜尋發掘鑒定保護和推進烈士尋親工作等政策文件,同時成立了烈士遺骸鑒定中心、組建烈士遺骸搜尋隊和國家烈士遺骸DNA鑒定實驗室,推動烈士遺骸搜尋,開展遺骸DNA信息採集、鑒定等工作。
「這次第四批名錄公布後,我們歡迎群眾如果發現新的線索和信息,及時向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反映,既可以向當地的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反映,也可以向我們反映,我們會及時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校核,回應社會關切。」李敬先說。
紀念設施和遺蹟保護數據 (部分)
●已摸清抗戰相關烈士紀念設施3.9萬處並錄入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化精細化管理。
●投資2.7億元人民幣,實施43個抗戰烈士紀念設施建設項目。
●實施全國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整修工程,補助資金20億元人民幣,推動7.7萬餘座零散烈士墓遷至烈士陵園。
●公布四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94處。
●中國在境外有抗戰紀念設施和遺蹟百餘處,包括在港澳地區的80餘處。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馬曉芳
【新聞鏈接】烈士身份確認這些故事值得重溫
M19烈士確定姓名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團隊先後已完成1,200多具烈士遺骸的鑒定工作,他們建設的國家英烈DNA數據庫,尋親者可以上傳自己的DNA數據,與庫存烈士數據進行對比。通過DNA鑒定、顱面復原等手段,文少卿團隊復原了40餘名山西呂梁無名烈士的容貌。2023年4月,編號為「M19」的烈士2023年4月最終被確認名為崔海治,1947年1月犧牲,年僅23歲。
歸國志願軍烈士遺骸28位確認身份
今年4月,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布最新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鑒定成果,為曹允昌、徐思元、陳淑彬、奚根祥、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8位烈士確認身份。他們均犧牲在1953年停戰協定簽訂前夕的江原道鐵原郡戰鬥中。他們當中,除陳淑彬、奚根祥2位烈士有明確印章線索外,其餘6位烈士都是基於軍戰史分析、法醫人類學分析、遺物分析等研究成果,進行多元化信息研判後被確認身份的。
截止到4月,中國連續11年迎回十一批共981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已為其中的28位烈士確認身份、找到親人。
西藏阿里地區8烈士確認身份
2024年9月,西藏阿里地區烈士遺骸發掘鑒定工作完成 8位烈士確認身份、找到親人。這是國家烈士遺骸搜尋隊及國家烈士遺骸DNA鑒定實驗室首次執行的高原地區搜尋鑒定任務,他們首次採取一體化聯動方式作業,同步開展遺骸清理、樣本採集、保護處理等環節工作,有效避免遺骸遺物因長時間戶外暴露造成影響。此外退役軍人事務部還組織復旦大學法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團隊盡可能復原烈士容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