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龍華區:千帆競發 “一軸雙心多點”
作者:楊明銘 吳禾昆   來源:深圳新聞網    2025-08-28 10:40

【識港網訊】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45周歲生日。45年來,深圳以拔節向上般的發展速度,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城市發展史。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軸線上熠熠生輝的創新樞紐和開放門戶,龍華區可謂深圳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精彩縮影。從功能區到行政區、從城市副中心到都市核心區,從數字經濟先行區升級為數字經濟核心區,成立行政區不足十載,龍華區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路大膽探索、改革創新,一路快速發展、高歌猛進,成為參與特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時期,是龍華區承上啟下的關鍵5年,更是戰略轉型、動能轉換、勢能轉強的5年。龍華區委、區政府迎難而上,以新技術、新產業、新城區、新環境“四新融合”為引領,加快補短板、強功能、提能級,為打造粵港澳創新型中軸新城構築了決定性力量。

2024年龍華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6500億元,位列全市第一梯隊,首次躋身全國工業百強區第十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較“十三五”末增長近6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長33.5倍;三甲醫院從1家增至5家,新增公辦學校(校區)83所,貫通環城綠道80公里……從“製造大區”蝶變成如今的“智造強區”,龍華區用直觀的面貌、現實的成就,交出了一份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奮鬥成績單。

奔跑在新的趕考路上,奮鬥龍華正青春。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龍華區正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堅實的步伐向前:南北“雙中心”呼應聯動,七大重點片區蓄勢待發,數字經濟、時尚產業、智造集群與文化旅遊齊頭並進,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新龍華”正加速崛起。

產業結構重塑,新質生產力倍增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作為數字經濟的先行探索者,歷經5年的實踐創新,如今數字龍華已成為區域發展最鮮明的標識,數位化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引擎,推動區域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龍華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491.0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154.45億元;2024年,龍華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6500億元,穩居全市第一梯隊。今年上半年,龍華區經濟發展又傳喜訊,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67.11億元,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6.2%,高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準,其中龍華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均超七成。在全國工業百強區排名中,首次從第十四位躍升至第十位。

從數字經濟“先行區”躍升“核心區”,“十四五”期間,龍華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努力建成深圳新興產業高地和時尚產業新城,同時構建“新製造+新服務”的現代產業體系,國際醫療器械城、能源科技城先後納入市級重點產業集聚發展序列。如今,全區已有超過40家上市企業,2家世界級燈塔工廠、3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13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經濟“筋骨”日益強健。

從“製造大區”邁向“智造強區”,龍華區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也實現根本性調整。

在創新驅動方面,龍華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十三五”末的1.84%提升至4.15%。尤其體現新質生產力發展水準的“五個倍增”令人矚目: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近6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長1.3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長33.5倍,上市企業數量增長近1.9倍,市級以上創新載體增長超1倍……伴隨產業持續轉型升級,龍華區已駛入創新驅動、品質引領的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龍華區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製出全國首臺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機、全球首臺5.0T醫學磁共振成像系統,積體電路光學檢測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創新載體加速落地,龍華實現高等院校零的突破,建成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2家、各類創新載體349家,電子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開工建設,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戰略定位升維,南北“雙中心”構築發展新格局

“十四五”時期,龍華區以奮鬥者的姿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偉藍圖中繪就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區域定位實現了從城市邊緣到都市核心的精彩蝶變。

如今,在全市“一核多心網路化”空間格局中,龍華區再次站到深圳城市發展的舞臺中央,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其中,南部民治街道、龍華街道納入都市核心區,北部龍華中心晉升為市級功能中心,形成“南北雙中心”比翼齊飛的發展新格局。

戰略定位的歷史性提升、空間格局的系統性優化,讓龍華髮展脈絡更加清晰。為此,龍華進一步劃定“一軸雙心多點”的空間發展格局,明確中軸提升、北部提質、南部轉型的空間優化路徑。

其中,“南中心”以梅林關、深圳北站和華南物流園“三位一體”,規劃建設數字經濟核心承載區和先行示範區,打造深港與世界合作的交互窗口。“北中心”以鷺湖片區為核心,高水準規劃市級功能中心,建設深圳都市圈戰略支點、灣區數字經濟創新中樞,打造深圳第三圈層出圈發展的戰略首地。

七大重點片區總面積超百平方公里,成為龍華區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如今,龍華區重點區域建設正加快推進,九龍山數字城納入市級重點區域,鷺湖中心城升級為市級北部中心,北站國際商務區、梅林關片區成為龍華中軸數字產業核心區。此外,龍華區超級商圈列為深圳市7個全國引領級商圈之一,觀瀾版畫基地入選全國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大浪時尚小鎮托舉“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等高端賽事活動。

 

改革聚力賦能,制度創新與基層善治並進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制度改革、治理創新彙聚成推動龍華區能級躍升的強大合力,讓城市運行更加高效、社會治理更加有序。

創新超大型城市大地塊整備模式,滾動開展4輪平方公里級大地塊整備專案,釋放超13平方公里優質產業空間;全國首家實行第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家事案件集中管轄審判機構——深圳涉外涉港澳臺家事審判中心,全市首個涉外涉港澳臺家事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相繼落地,為全國探明司法路徑……5年來,龍華大力推動各項改革實現新突破,讓改革創新成為發展的動力之基、活力之源。

作為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龍華區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其中,數字政府建設經驗獲中央政法委推薦,政務公開連續4年獲國辦推廣,數字政府和政務公開考核連續多年居全市第一;“多調聯動 精智解紛”模式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典型案例;“三級平安建設中心體制機制改革”獲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城區幸福宜居,民生溫度和生態底色同頻共振

“十四五”的龍華,不僅是一座經濟騰飛的城區,更是一座充滿民生溫度和綠色底色的幸福之城。

5年來,龍華區教育、醫療、住房、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全面提質擴容,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攀升,民生福祉成色更足。

其中,醫療資源優質供給,三甲醫院從1家增至5家,新增床位超6000張;教育資源擴容增效,新增公辦學校(校區)83所、公辦幼稚園141所,新增義務教育和高中學位超過10萬座;文體事業欣欣向榮,建成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圖書館北館等大型文體場館,公共文體設施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社會保障更加完善,龍華人才園獲批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龍華就業第一站”被國務院評為全國典型經驗,勞動爭議調解標準化試點專案通過國家級驗收,“一老一小”協同發展經驗做法獲評全國“2024年度民生工程”案例。

 

經濟繁榮、民生幸福,綠色生態同樣是龍華交出的亮眼答卷。

5年來,龍華區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5.9%,PM2.5濃度18.5微克/立方米,觀瀾河國考斷面連續4年達標Ⅲ類水質。龍華累計建成176座公園,環城綠道貫通80公里,綠美龍華的畫卷逐漸鋪展。“雙碳”戰略扎實推進,創建10個近零碳示範專案,13個園區完成綠色低碳化改造,光伏累計裝機容量17.56萬千瓦,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致敬歷史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書寫新的燦爛篇章。站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上,龍華區正以南北“雙中心”建設為引擎,探索“人城產”三大維度深度融合,堅定挺起“一軸促融合,兩心聚七片”的灣區中軸發展脊樑,以更加昂揚的奮鬥之姿,努力“再造一個新龍華”!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