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敢闖敢試:沒有路標時,如何做第一個插旗者?
來源:深圳新聞網    2025-08-28 10:20

【識港網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的45年,是一部政策驅動的改革史,也是一部企業書寫的創新史。2018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特區要勇於扛起歷史責任,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按照國家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值此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深圳新聞網推出《特區精神“企”示錄》專題報導,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三大特區精神為線索,通過三類深圳企業創新實踐解碼深圳發展動力源,展現特區精神如何在企業實踐中轉化為創新動能和產業優勢。深圳企業的故事,不僅是歷史輝煌的注腳,更是面向未來的方法論和啟示錄。在全球化競爭與技術博弈的今天,深圳企業的選擇,或許正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參考答案。

1987年2月,深圳市頒佈《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鼓勵科技人員組建民營科技企業。這是中國首個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的地方性法規,催生了華為等第一批“吃螃蟹”的企業。如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2.5萬家,這份“闖勁”也早已融入城市肌理。

如果說早期的深圳企業闖的是體制之新、政策之先,那麼近十年來,一批新興科技企業則把目光投向了技術的無人區。從無人機到機器人,從智能影像到高端製造,深圳企業正在讓“深圳創新”從中國現象升級為世界現象。

 

從單個產品突圍 “闖”出增量市場

 

當影石創新把專業級全景相機塞進普通消費者的口袋時,這不僅僅是在顛覆一個產品形態,更在重塑影像記錄世界的方式。

2015年,日本理光(Ricoh)發佈第一款360度全景相機,正式打開全景相機市場。2016年,影石創新發佈了面向大眾的首款VR全景相機Nano,吸引了眾多海外經銷商的關注,但是亮眼的首發銷量卻未能帶來消費者的長效購買。影石創新高級副總裁陳金堯回憶道:“當時大家對‘全景相機’沒概念,行業教育不足,這個落差讓我們意識到,僅有領先的技術與產品是不夠的,還要從用戶需求和場景出發。”

2015年前後,智能手機的普及衝擊了傳統數碼相機行業,同時也推動全球影像市場消費向“專業化”和“高端化”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專業領域和圖像感測器需求逐漸成為新的增長點。當時運動影像領域已有眾多巨頭盤踞,全景相機賽道也存在三星、理光等成熟品牌,陳金堯將當時的全球影像市場形容為一個強者林立卻標準未定的“開放世界”。

開放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潛力。行業數據顯示,2017年到2023年,全球手持智能影像設備市場規模從164.3億元增至364.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4.3%。面對這樣一個新興市場,多數企業選擇觀望等待市場成熟,而影石創新卻選擇了主動出擊。

影石創新的破局之道,是回歸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他們發現,眾多運動愛好者已開始用全景相機記錄第一視角的極限體驗。這一洞察,讓影石創新果斷轉向運動影像賽道,推出ONE X系列,開創了“全景運動相機”這一全新類別,開闢出全新的增長路徑。

新產品傳輸與拼接速度快、穩定性好,“先拍後取景”“隱形自拍杆”等功能也讓用戶耳目一新。設備好用、成片好看、效果出眾,2018年起,影石創新全景相機的市占率正式超越市場巨頭,並連續六年穩居全球第一。

從0到1定義出一個全新品類,對影石創新來說並不是巧合。首款VR全景相機Nano就是誕生於一個全景概念還極為小眾的年代。2016年之後,影石創新共推出Vlog相機、AI手機穩定器、視頻會議相機等30多款產品,今年還將攜手第三方共同孵化消費級無人機品牌影翎,打造全鏈路影像場景。陳金堯表示,“很多新品類都是第一次有人這麼做,過程裏風險不小,但每一次都為我們打開了新的市場。”一個讓陳金堯印象深刻的產品案例是今年3月影石創新發佈的AcePro2街拍套裝。這個產品同期展開用戶共創、產品迭代以及供應鏈落地環節,從立項到上市只用了40天。更驚喜的是,產品上市後的熱度和銷量是預期的10倍。AcePro2的成功是影石創新挖掘用戶需求、達成有效市場判斷的另一個縮影——一旦解決了用戶的隱性需求,就能敲開全新的市場和購買動機。敢闖、敢先、能幹。在拓展產品線廣度之外,影石創新也沒有僅停在硬體上,而是持續打磨軟體演算法,並從2018年便早早下注AI影像技術,打造軟硬一體的影像生態。過去三年,影石創新的研發費用累計超過14.8億元,研發人員占比接近六成。回憶影石創新一路走來的道路,陳金堯有些感慨。人們總會理所當然地默認來時決策的正當性,但在當時,都需要有人先說“試試看”,然後有人帶頭去“真幹”。“我覺得這就是特區精神——不是盲闖,而是在看到機會的時候,敢於做那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陳金堯說道。

 

突破技術路徑 “闖”出自主方案

 

如果說影石創新代表的是消費電子領域的“巧闖”,那麼聯合飛機的突破則體現了深圳企業在無人機製造領域的“硬闖”。作為低空經濟重點產業,無人機行業近年來迎來了加速發展。但僅在幾年前,無人機行業許多關鍵技術還處於摸索階段,尤其是在自主避障、人工智慧決策等核心領域。不具備避障、繞障能力的無人機,也就無法實現在複雜場景下的應用。這進一步阻礙了整個行業向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高端領域的發展,避障功能也因此成為無人機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關鍵環節。當時,行業普遍嘗試的避障方案多依賴於單一感測器,如超聲波或低精度雷達,但是感知範圍有限且易受干擾。開發一種能即時感知、精准識別並快速決策的避障系統,成為整個行業亟待攻克的核心難題。面對行業難題,聯合飛機確立了一項核心攻關目標——實現無人機在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向上的全自主避障與繞障。這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技術突破。聯合飛機團隊結合了視覺、鐳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等感知技術進行攻關,最終敲定了純視覺避障解決方案。在當時,純視覺避障方案僅有極少數企業涉足,其中甚至包括特斯拉這類汽車企業。這意味著,這一技術路徑在無人機領域的實踐幾乎是空白。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總經理李曉亮回憶,深圳本地強大的供應鏈資源,為當時的技術攻關提供了性能卓越的攝像頭模組支持。團隊系統性地開展了數據採集、數據處理與演算法建模工作,並通過大量實測驗證與多輪技術迭代,最終在2022年推出的新產品中,成功落地了基於純視覺方案的六向避障功能。如今,視覺避障已逐步成為中高端無人機的標配功能。敢闖,也敢試。2023年,聯合飛機開始研發一款名為“鑭影R6000”的6噸級傾轉旋翼飛行器。這款飛行器集合了直升機垂直起降與固定翼飛機高速巡航的優勢,無需機場跑道,對基礎建設的依賴大大降低,同時飛行速度可達550公里/小時,最大飛行航程達到4000公里,在高價值貨物運輸、商務出行、應急救援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事實上,這類遠距離航程航空器的相關技術長期以來只有美國真正掌握並投入使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供應鏈,甚至沒有確定的市場回報——但聯合飛機認准這是通向“低空經濟”未來的關鍵一步,也將直接彌補中國在垂直起降通航飛機領域的技術空白。對此,聯合飛機押注超40億元,調動全系統技術力量,力求打破國外壟斷。在李曉亮看來,多年以來,特區精神激勵著聯合飛機不斷追求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包括聯合飛機在內的眾多深圳企業逐漸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差距,並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優勢。經過十餘年深耕,聯合飛機如今已佈局了低空+應急消防、低空+醫療救援、低空+物流運輸等十大“低空+”應用場景,成為國內無人機行業的先鋒企業。2024年11月,鑭影R6000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亮相後,當場就收穫了來自海內外企業的10億元意向採購訂單。李曉亮說道:“這個產品在國內是最先進的一款機型。無論是它的硬體水準還是軟體水準,都代表了我們聯合飛機敢於向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器技術衝刺的決心和毅力。”

 

押注未來趨勢 “闖”出產業新方向

 

最具戰略眼光的“闖”,是佈局未來。

 

今年以來,具身智能產業賽道和人形機器人持續火熱。如今,當人們談起人形機器人,問題早已不再是“為什麼要做”,而是“下一步能用在哪里”和“哪些行業會先爆發”。但在十幾年前,人形機器人還被看作是一種科幻敘事,一種技術理想主義的多餘展示,甚至是一種“商業錯覺”。即使對早早入局的優必選來說,彼時要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行走、交互甚至具備情感認知,這條路依然充滿未知。伺服電機如何模擬肌肉的柔順性?步態演算法如何適應複雜地形?商業化如何平衡成本與性能?每一步都是無人區。但優必選的選擇,恰恰是深圳企業“敢闖敢試”的典型邏輯——不闖,就永遠只能做跟隨者。2012年,在經過近5年對核心技術伺服驅動器的技術攻關後,優必選科技正式成立,成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始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公司。2013年,優必選第一款小型人形機器人Alpha 1S發佈。第二年,Alpha 1S成功量產並實現銷售。2023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上午,優必選人形機器人Walker S和創始人周劍先後敲響了開市鑼,這成為港交所歷史上第一次由機器人敲鑼的上市儀式。“優必選在13年前選擇在深圳落地生根發芽,一步步地成為2023年12月29日登陸港交所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在人形機器人曾經這樣一個空白的領域實現了商業化,正是對特區精神的最佳詮釋。”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這樣總結這段創業歷程。在他看來,優必選從深圳的一間辦公室起步,到如今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形機器人全棧技術引領者,這一路走來的背後,離不開深圳這片創新創業沃土所提供的寶貴養分。深圳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敢闖敢試的精神,支撐優必選不斷整合技術、突破邊界,走出了一條從零部件到系統、從軟體到硬體的全面自主創新之路。優必選成立十三年後,人形機器人行業仍處在發展初期,而優必選仍在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與落地開創新的可能。譚旻表示,優必選最為重要的戰略性決策之一是將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大語言模型,應用到人形機器人上,以增強其理解能力和交互體驗。通過進行廣泛的行業調研,優必選最終決定將人形機器人引入智能製造領域。

2024年2月,Walker S系列人行機器人在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總裝車間落地實訓,完成了質檢、貼標等工作。此後,優必選機器人“進廠打工”的進程加速,先後進入極氪5G、一汽-大眾、奧迪一汽、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東風柳汽等汽車企業,並同3C企業富士康、物流企業順豐達成合作。如今,優必選Walker S系列已成為全球進入最多工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今年7月,優必選宣佈在其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上首次引入熱插拔自主換電系統,機器人可在3分鐘內自主換電,無需人工干預或關機。一臺能夠無限續航的工業機器人,對過去來說是一個科幻概念,對現在來說,這就是優必選為中國智能製造打造的全新範式。談及未來,譚旻表示,優必選將進一步探索人工智慧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計畫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的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並通過持續的創新和突破,推動人形機器人成為智能製造的最佳載體。優必選期望在未來幾十年內,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將人形機器人引入新的生產力領域,促進深圳成為全球最先進的生產力中心。從開創新品類的市場突圍,到技術路線的自主突破,再到佈局未來賽道的戰略遠見,深圳企業的闖勁的背後,是深圳獨特的創新生態——寬容失敗的文化鼓勵企業大膽嘗試,完善的產業鏈助力技術構想快速落地,這樣一個開放的市場環境永遠能催生出令人驚歎的全新成果。回望深圳45年,“敢闖敢試”的精神內核始終未變。今天的深圳企業依然在闖,但闖進了當下科技創新的“技術無人區”,闖得更深、更遠、更硬核。在這座城市,最好的致敬歷史的方式,就是繼續創造歷史。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