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深港合作 45 載 携手共进铸辉煌
作者:馬可基德曼   來源:識港網    2025-08-25 17:36

2025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即將迎來45歲的生日。45年前,深圳還只是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深圳憑藉著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 的特區精神,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華麗轉身,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這45年的發展歷程中,深港合作貫穿始終,成為推動深圳快速崛起的重要力量。值此深圳特區成立 45 周年之際,回顧深港合作的成就,感恩港人在深圳特區建設中的貢獻,展望未來深港合作的新輝煌,具有重要的意義。

萌芽起步:地緣紐帶下的早期協同探索

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戰略佈局中的重要一步,而香港與深圳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自然成為深圳對外開放與合作的首選夥伴。在特區成立初期,香港憑藉自身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豐富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深圳的起步提供了關鍵支撐。

許多港商敏銳地捕捉到了深圳的發展機遇,紛紛北上投資設廠。上世紀80年代,大量的“三來一補”企業在深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企業利用深圳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結合香港的資金、技術與訂單,開展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業務。這種模式不僅為深圳帶來了早期的工業基礎,解決了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也讓深圳初步接觸到了國際市場的運行規則,積累了寶貴的外貿經驗。例如,在深圳的布吉、平湖等地,眾多港資服裝廠、玩具廠蓬勃發展,產品遠銷海外,深圳的經濟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起步。

與此同時,深港之間的人員往來也日益頻繁。香港居民為深圳帶來了先進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模式,深圳的商業開始逐漸繁榮。羅湖口岸成為了當時深港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大量的香港居民穿梭其中,他們帶來了新的商品、資訊,促進了深港兩地在文化、生活等領域的交流融合。

經濟共榮:從 “前店後廠” 到產業鏈深度耦合

45年來,深港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與拓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早期的 “前店後廠” 模式,到如今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融合,深港經濟合作的規模和品質都實現了巨大跨越。

在貿易方面,深圳的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0.18 億美元提升到2024年的6330.96億美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 23.9%,總量居內地城市第一位,其中出口總額更是連續32年居內地城市首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為深圳的對外貿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管道和高效的貿易服務。大量深圳製造的產品通過香港轉口到世界各地,同時香港也為深圳帶來了豐富的進口商品。深圳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近年來增長迅猛,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通過香港的貿易平臺走向國際市場。華為、大疆等深圳高科技企業的產品,在香港的貿易推動下,在全球市場獲得了廣泛認可。

在投資領域,港資一直是深圳重要的外資來源。截至目前,香港在深圳的投資專案眾多,涵蓋了製造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多個領域。港資企業不僅為深圳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以金融服務業為例,香港的匯豐銀行、恒生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在深圳設立分支機構,為深圳的金融市場注入了活力,推動了深圳金融服務水準的提升。同時,深圳的企業也積極借助香港的平臺“走出去”。騰訊、比亞迪等深圳知名企業通過在香港上市,籌集國際資金,拓展海外業務,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產業協同發展也是深港經濟合作的一大亮點。深圳在電子資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迅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強大的創新能力;香港則在金融、貿易、專業服務等領域優勢明顯。雙方通過加強產業協同,實現了優勢互補。例如,在人工智慧領域,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方面實力雄厚,深圳的企業則在應用開發和產業化方面具有優勢。深港兩地的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推動了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更是為深港產業協同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吸引了眾多創新型企業和科研機構入駐,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

科創融合: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的雙向賦能

科技創新是深圳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在這一過程中,深港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香港擁有5所世界100強名校,在基礎科研方面實力強勁,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則在科技創新的應用和產業化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擁有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和大量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

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由來已久。早期,深圳的企業就與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深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一批港澳高校與內地高校合作舉辦的大學在大灣區落地,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

在科研專案合作方面,深港雙方共同承擔了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專案。例如,在生物醫藥領域,深港科研團隊合作開展針對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充分發揮香港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和深圳企業在臨床試驗和產業化方面的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人工智慧領域,深港合作建設了多個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臺,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領域的應用。

同時,深港還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全球人才和創新資源彙聚。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892家,連續九年舉辦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參與的香港專案累計達2500個,累計發放香港青年扶持政策3.5億元人民幣。這些舉措為深港兩地的青年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

民生相通:從跨境往來到生活圈深度融合

深港合作不僅體現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在民生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了兩地居民的交流與融合。

在教育方面,深圳積極引進香港優質教育資源。除了上述提到的港澳高校與內地高校合作辦學外,深圳還設立了多所港人子弟學校,為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香港居民子女提供了優質的教育服務。同時,深港兩地的學校之間開展了廣泛的交流活動,學生和教師互訪頻繁,促進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交流與借鑒。

醫療領域,深港合作也在不斷推進。香港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水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深圳通過與香港醫療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部分深圳的醫院與香港的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遠程醫療會診、專家交流等活動,為深圳居民提供了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此外,深圳還在探索為香港居民在深圳就醫提供更多便利,如醫保政策的銜接等。

在住房方面,為解決香港居民在深圳的住房需求,深圳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前海等區域,建設了一批面向香港居民的保障性住房,為港人在深圳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居住保障。同時,深圳的房地產市場也吸引了不少香港居民投資置業,促進了兩地房地產市場的交流與合作。

交通出行方面,深港之間的交通網絡日益完善。深圳擁有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與香港的交通連接更加便捷。羅湖口岸、福田口岸、深圳灣口岸等多個口岸每天承擔著大量的人員和貨物通關任務。廣深港高鐵的開通,更是大大縮短了深港之間的時空距離,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最快19分鐘即可抵達深圳福田站。此外,深港之間還開通了多條跨境巴士、海上客輪航線以及跨境直升機航線,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文化交流也是深港民生領域合作的重要內容。深港兩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深圳舉辦的文博會、高交會等大型文化和科技展會,吸引了眾多香港企業和機構參與。香港的演藝團體、文化展覽也經常在深圳舉辦,豐富了深圳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時,深圳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也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市場,提升了深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灣區引領:深港合作邁向更高水準新征程

站在深圳特區成立45周年的新起點上,深港合作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國家對大灣區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深港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和政策空間。

在經濟領域,深港應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創新,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深圳應繼續發揮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加強與香港在金融、貿易、專業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例如,在金融科技領域,深港可以聯合打造金融科技產業園區,吸引全球金融科技企業和人才彙聚,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提升大灣區在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話語權。

科技創新方面,深港應加大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合作投入。充分發揮香港高校的科研優勢和深圳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更加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應加快建設步伐,完善配套設施和政策環境,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極點。

民生領域,深港應繼續推進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加強教育資源共用,推動兩地高校、中小學之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合作機制,實現醫保政策的無縫對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滿足更多香港居民在深圳的住房需求;持續完善交通網絡,提高跨境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同時,要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具有大灣區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港合作45年來,攜手共進鑄就了輝煌成就。港人在深圳特區建設中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展望未來,深港合作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深港兩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深港合作必將再創新的輝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讓我們共同期待深港合作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網評論員 馬可基德曼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