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近日暴雨連連,近日(5日)的黑雨更維持逾11小時,強降雨量導致多區出現水浸「黑點」。關於暴雨帶來的水浸問題,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卜國明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訪問,從本港排水系統和可應對措施進行了詳細解答。
卜國明指,今次黑雨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持續時間長,從上周開始,香港就不斷出現長時間暴雨,香港天文台在8天內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這種情況可稱之為「極端天氣」。近年,由於全球變暖,颶風、降雨等天氣頻率增加、強度增大,進而有機會導致本港出現水浸情況。
他介紹到,目前香港排水主要有「三招」,各對應上中下游。在上游區域,主要在山腰位置造輸水隧道,讓降水沿着通道排入大海,避免流進市區;中游段,即市區內部,相關部門會建造蓄洪池,將暴雨期間的雨水暫時儲蓄起來,等暴雨過後再排出,例如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和大坑東蓄洪池;而下游則是建造排水渠、排水河道,並定期清理和疏浚排水口,以加大排洪能力。
排水系統需因地制宜 因時改進
據相關資料顯示,香港乃至世界的排水系統均有一套設計標準。「多少年一遇」是形容事件的「重現期」,而重現期是統計學上用以形容重複發生同一事件的平均所需時間,亦表示這事件在一年內出現的概率。在設計排水系統時,其防洪標準是根據所能抵禦的重現期來釐清,因此常以能抵禦「多少年一遇」的暴雨來形容。
卜國明表示,不同地區的設計標準需根據統計學得出,例如與天文台合作,研究過往的降雨數據,從而得出具體的設計要求。而隨着全球變暖,香港地區的降雨量有所增加,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也需因此重新調整,相信特區政府相關部門與天文台也有定期討論,是否改變原有的設計標準。
他指,新標準目前多用於新發展區或新造的排水系統,而今次水浸較為嚴重的情況多出現在港島、將軍澳、沙田及西貢等舊城區,該地區的排水系統建造時間較早,當時的標準或許已不能滿足現在的降雨量。不過,他認為特區政府也使用上述的「三招」等措施處理水浸問題,例如,假若特定地區不適合擴大排水渠,便可以建造蓄洪池以減輕下游的排水壓力。
他續指,現時在尖沙咀的漆咸道、金馬倫道等地正在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例如在漆咸道南建造一座地下雨水泵房及鋪設雨水渠,這些舉措均可有效改善當地排水能力,希望特區政府可以多做改善工程。不過,在發展較為完善的市區尋找合適區域以展開長期的工程並非易事,希望市民諒解。
「抗逆措施」和「調適措施」需並行
此外,卜國明介紹,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挑戰,市民應了解兩個概念,即「抗逆措施」和「調適措施」。在排水改善工程,「抗逆措施」指建造蓄水池、輸水隧道、拓寬和疏通排水渠等,由此,當暴雨、水浸等情況出現時,當局才有足夠能力第一時間「抗逆」,讓社會盡快恢復正常。他直言「目前香港在這方面做的不錯,雖然有水浸,也能盡快排盡。」
卜國明續稱,「抗逆措施」亦存在限制,不能排除所有風險,所以「調適措施」同樣重要。該概念是指,當遇到極端惡劣天氣、水浸等情況時,大家要調整心態、與其共存。而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和天文台在預警提示、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可以繼續加強,讓市民提前做到更充足的準備,從而降低災害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