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高才通」不是「高考通」
作者:火山   來源:識港網    2025-08-01 14:47

香港政府近年來積極推行「搶人才」政策,推出多項入境便利措施,吸引高端專業人才來港發展,並允許他們攜同家屬定居。政策初衷是增強本地競爭力,推動經濟轉型。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部分內地中介借政策之便,大肆兜售所謂「考試移民」方案,鼓動家長安排子女來港取得「本地生」身份,以低廉成本報考文憑試,爭奪八大資助學額。這種做法不僅偏離政策原意,誤導公眾認知,也損害制度公信力,更對真正的本地學生造成實質性衝擊,動搖社會對引才計劃的支持。

看似只是個別現象,但其增長趨勢已相當明顯,不能等閒視之。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以非本地生身份報考DSE的受養人由約200人飆升至超過1000人,增幅達四倍以上。問題在於,這些考生大多並非在港成長,也未在本地學校就讀,只是透過「掛簽」入境,臨時赴考,借政策漏洞取得本地生資格,變相擠佔本地資源。這不僅擾亂正常招生秩序,也對資源分配的公平原則構成挑戰。

為回應社會關注,政府決定收緊政策,自2028/29學年起,18歲以下受養人必須在港實際居住滿兩年,方可視為本地生,取得資助資格。政策同時設有過渡期,2027/28學年先行實施一年居港門檻,給家長與學生充分調整空間。此舉並非倉促出手,而是對制度漏洞的務實修補,也是對教育公平底線的必要守護。透過設定合理居港年期,清晰劃出「扎根發展」與「短期套利」的界線,制度才能重新贏回社會的信任與支持。

所謂兩年居港門檻,談不上嚴苛。對真正有意在港定居、工作的家庭而言,兩年足夠子女適應本地教育環境,也體現出家庭對香港的長期承諾。反之,那些只圖以低成本取得大學入場券、卻無意落戶的投機操作,正好被此機制擋在門外。教育制度的公平不僅體現在機會均等,更在於制度本身不能被輕易利用、變形甚至濫用。

香港的教育資源本就有限,資助學額是納稅人用錢換來的公共服務,應優先保障真正對本地社會有承諾、有投入的居民家庭。讓不承擔義務的人享用有限資源,只會損害本地學生權益,甚至連帶影響社會對「搶人才」政策的觀感與信心。制度一旦被認為「誰鑽空子誰得利」,不但公平感盡失,也動搖整個政策設計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修訂並未扭轉吸引人才的方向,只是建立起一套更清晰、更可持續的制度基礎。真正有意在港發展的人才,不會為區區兩年門檻卻步;而那些不願作出最基本投入的人,本就不是香港需要的「人才」。既然如此,不如從制度層面直接設防,不留模糊空間,把公共資源用在真正值得投資的對象身上。

政策落實後,「考試移民」的中介炒作空間將被壓縮,引才計劃也可回歸正軌。公眾亦可看到,政府並非放任漏洞存在,而是願意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正,體現了治理的主動性與擔當。教育資源更公平、制度執行更透明、人才政策更精準,三者結合,才有可能構建出一個真正可持續、具吸引力的香港。

「搶人才」不該淪為「搶學額」,「通關」也不等同於走捷徑。只有堵住漏洞,回歸政策本意,方能守住制度公平,守住本地學生的應有權益,也守住整個社會對「香港仍然值得留下來」的信念。

本網評論員 火山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