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會計與財務匯報局昨日(7月28日)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的的2024至25年度查察報告及調查報告顯示,期內審計質素有較大進展,惟仍有部分審計缺失,諸如證據不充分、專業判斷不足等反覆出現,審計質素仍需增強。
審計質量改善中存挑戰
會財局查察部主管劉建汝介紹,局方於期報告內抽取21間審計事務所、查察69個項目。當中,51個與上市公司年審或IPO相關、18個涉及公眾利益。其中,審計質素評級(AQR)4級(需要重大改進)項目的比例,從2023至24年度的46%,降至期內的28%。而4級項目普遍存在收入確認、應收賬款減值、會計分錄差異等領域證據不足問題。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與立信德豪表現最佳。類別A(每年完成超過100項審計)與類別B(每年完成完成10至100項)事務所,改善幅度尤為明顯。部分首次接受查察的事務所,尤其類別C(每年完成至少1項但少於10項)事務所,仍有較大改善空間。
會財局年內共完成16宗調查,11宗涉及公眾利益實體核數師、5宗涉及專業人士。當中,14宗已移交紀律處分部門研訊。不論已完成或新展開的調查,局方均發現有部分缺失多間反覆出現,包括未獲取充分審計證據、欠缺專業懷疑態度,以及專業判斷不足。
查察報告又指出,2023年及2024年香港上市實體更換核數師的比例,均超過10%,部分公司甚至在期間內更換了多於一次。值得注意的是,約三分之一的變動涉及從較大型事務所轉為較小型事務所,通常因無法就審計費用達成共識及/或離任核數師提出的問題未獲解決而更換核數師。劉建汝指出,去年有近兩成港上市公司更換審計,13個項目的審計費低於往年,12個項目獲評3級或4級,8個案因倉促更換核數師而壓縮審計時間表,或損害核數師獨立性與審計質素。
會財局主席孫德基表示,查察和調查工作不僅是監管、執法等嚴肅工作,更重要的是支持行業健康發展,提升市場信心與穩定性。
被問及內地公司來港上市的審計問題,會財局行政總裁賴翠碧表示,香港的審計標準與國際看齊,評估時會採用國際標準。如若出現審計結果差距過大等問題時,會啟動調查並按照程序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