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數碼港在2018年獲政府撥款一億元,改建商場部分位置作電子競技(電競)比賽場地,期望推動本港電競產業發展。不過,啟用至今近6年,商場有關電競活動的舉辦頻率下降,有人質疑場地的使用率過低,難以發揮實際效用。

此前,為推動香港電競產業發展,政府於2018至2019年度向數碼港注資一億元,當中一半用於將商場發展為本地電競和數碼娛樂熱點(包括改建數碼港商場中庭為電競專屬場地),另一半則用於推動本地電競產業發展,推出不同計劃,資助籌辦電競比賽及培訓人才。
據官方數據,過去3年,約200多項活動在數碼港商場中庭的電競專屬場地舉辦,包括21項電競賽事,而當中六項為國際賽事,15項為本地賽事,平均現場參與人數由數十至300人不等。不少電競賽事在線下線上並行進行,故個別國際賽事的線上觀眾人數累計可達數萬人,但據實際情況顯示,透過網上直播形式參與活動的人士,並不能給商場帶來實際人流和提高場地的有效使用率。

商場人流少 活動吸引力低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分別于工作日和周日下午到數碼港進行實地考察,留意到經改造的電競場地設施完善,用於比賽實時轉播的大屏幕在正常播放宣傳影片,商場的配套功能和商戶種類也較為齊全。觀察發現,工作日期間的客流十分稀少,整個商場靜如無人,相比之下,周日的人流多一些,但多數為附近居民,並非電競活動的愛好者。
在工作日時,記者走訪商場內多間餐飲店,發現店內幾乎全部閒置,只有美食廣場有幾桌客人正在用餐,且部分是身穿工服的商場維修人員。而電影院、美容中心、房屋中介等店舖,在觀察期間沒見有人幫襯。
據商場工作人員介紹,商場平時人流一般,大多數是上班人士或附近居民,如果有比賽活動的話,人會多一點。不過最近沒有電競活動,只有一個世界機器人大賽香港城市選拔賽。
在數碼港附近上班的王小姐表示,「平時下班會來商場吃飯,因為種類還比較多,而且人比較少不需要排隊,但不會特意來逛街或者參加活動。」問及關於數碼港電競場地的設置和電競賽事,她則表示不太了解。

商戶希望多設活動 吸引客流
數碼港建設之初,致力於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活樞紐,匯聚日常所需的商舖,餐飲、戲院、教育機構等應有盡有。但是,由於地理位置、交通、活動安排等原因,數碼港商場對人們的吸引力逐漸下降,難以恢復昔日客流。
奧壽司店長吳先生表示,店舖已經經營二十多年,最開始的時候人流量比較多,現在逐漸變少了,「不過商場內商舖的種類有增加,沒那麼悶,讓客人有東西可以逛,平時人流少,除了戲院上新、嘉年華活動會有人,周末偶爾有一家大小來看電影。」
吳先生又指,電競的受眾群體少,並不是全家都喜歡的。數碼港設計了專門的電競場所後,人流有時反而變少了,「一方面因為活動沒以前多,以前基本每周都有,另一方面愛好電競活動的人也不是每天都來,即使有時候假期,他們也不會一直玩。」
EL CHARRO餐飲店負責人稱該店舖幾乎從數碼港開始就營業了。「現在這個場地好像已經不專門針對電競了,但是我也不太清楚,因為很久沒活動了。設計電競場所和活動對我們經營影響不大,因為目標群體不一樣。不過當然希望多一些活動,能夠讓這裏活躍起來,沒那麼靜。」

鍾培生指電競發展缺資金運營 並非場地
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鍾培生,向來被稱為「香港電競之父」,他認為香港目前的電競發展良好,但是政府未能正確找準香港電競發展的核心問題,「從來都不是缺乏場地,因為遊戲公司有足夠金錢去租用體育館進行國際賽事,例如紅館或者啟德,反而是電競戰隊方面需要更多支持。」
他指出,相較於中國內地或者美國,一個A級電競選手在香港的待遇會更少,因此許多選手會選擇去其他地方發展,「如果政府可以在戰隊方面多給予支持,香港就可以留住人才,可以為香港贏得更多冠軍。」
問及數碼港電競行業和場所的發展,他認為,此前推出的「電競行業支援計劃」能夠幫助市民了解電子競技,「不過計劃有待改善,例如支持戰隊改善運營,以培育更多優秀的選手。數碼港也可以多邀請香港戰隊舉辦見面會,或者多做一些賽事轉播,我相信多少可以吸引人流。」

電競青年倡舉辦香港本土比賽
Long Chun是香港學生電競總會的創辦人,他表示總會成立至今見證了香港電競產業的興起與變遷,過往的電競發展模式難以持久地發揮作用,現時香港整個電競產業正在尋求一個新的發展和商業模式,「但比較可惜的是,儘管發展了好多年,香港電競行業仍未成型。」
他指出,有很多人建議香港能舉辦自己的電競聯賽,不一定要很大規模,如果香港電競能有本地的聯賽、總會、選手升降級制度等一系列體系,這不僅能提供穩定的機會給選手去切磋和交流,同時能吸引更多電競運動員來港發展,提升香港電競領域的競爭力,讓投資者、觀眾及其他隊伍看到香港電競隊伍的能力。
關於數碼港電競場所,他指出該場館實際的使用率並不高,它的租用費用較高且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交通成本也會有所增加。他表示,儘管數碼港的器材和配套設施經過升級後很不錯,但較大型的國際賽事更傾向在紅館、啟德舉辦,「數碼港的目前定位很尷尬,如果是中大型比賽,舉辦方不會選擇這裏;社區類的比賽也不會選擇這裏,而會順應電腦節、動漫節等活動在會展裏舉辦,吸引那裏的觀眾。」
他認為,數碼港電競場所淪為「死場」的現狀可能難以被逆轉或拯救,「因為大環境的經濟導向下,電競產業作為一個娛樂產業會首當其衝,像卡拉OK、電影院也面臨類似的倒閉潮現狀。」他續指,電競產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資金、人力和資源去支持,例如韓國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去推動電競事業,所以其他國家和地區電競行業的成功也並非簡單。

議員建議推新政策 加強電競宣傳和教育
近年,政府一直密切留意電競在香港的發展情況,表示歡迎大型國際電競比賽在港舉行,數碼港商場的改造是其中一個具體措施,不過目前數碼港的電競環境和設施是否足夠吸引這些國際賽事,以及還需要哪些提升,有待觀察。
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幾年,香港的電子遊戲產業發展十分迅速,電子遊戲相關的公司明顯增加,同時,參加電競比賽人數也變多,並且很多香港本土的電競團隊在各大賽事上均有獲獎,「希望未來有新政策變化,繼續推動電競產業發展。」
關於如何「救活」數碼港電競場所,提高場地使用率,黃錦輝表示,商場方面可以多做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到場地和活動,「如果(商場)自身沒那麼多時間花大工夫宣傳,可以考慮與電子遊戲的商會合作。」
此外,數碼港曾於2019年推出「電競實習支援計劃」,為有志投身電競行業和具備相關學歷或經驗的學生、畢業生及合資格的青年提供電競行業的實習機會及資助。黃錦輝指,電子產業具有發展潛質,無論是納入體育項目還是作為競賽,都希望能夠在社會普及,「教育方面也要多宣傳,因為還有很多家長會覺得電競是浪費時間,希望在未來香港能完善相關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