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資深金融及投資銀行家 溫天納
中央政府近日密集釋放針對「內捲」現象的政策訊號,反映出內地在高質量發展目標下,加快調整部分產業的發展邏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指出,要深化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產業效率,並針對部分行業「無序競爭」進行整治,標誌着「反內捲」正式成為政策主線。
「內捲」的現象,在經濟學上多見於行業為爭奪有限市場,不斷進行壓價競爭與補貼,導致利潤下滑、企業無力再投資研發,結果質量停滯,競爭力下降。表面是「價格戰」,本質卻是市場退出機制不足、地方保護主義與政策扭曲共同作用的結果。
目前整治的重點,落在新興行業與平台型企業,尤其是電商、外賣、送貨等領域。部分企業長期依賴低價與補貼搶市,導致上游被迫壓價、下游利潤稀薄,惡性循環之下,整體創新動能反而萎縮。
推動「拼價格」轉向「拼技術、拼服務」
值得留意的是,這次政策取向與2016年供給側改革不同。當年主要針對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產能過剩,今次則關注結構性過剩與競爭混亂的新興產業,重點放在優化市場退出機制與規則建設。此舉意在由競爭無序轉向秩序引導,讓市場機制發揮真正作用,推動企業由「拼價格」轉向「拼技術、拼服務」。
這也反映出中央對內需擴張質量的重視。若低質競爭持續,將削弱消費者信心,拖累內循環效率。透過規範市場秩序,有助重建消費預期,釋放高質量內需潛力。
同時,國家發改委亦宣布推出逾3000億元的第三批「兩重」建設項目,為下半年穩增長加碼。「兩重」即重大工程與科技專案,涵蓋高端製造、數碼基建與新能源等重點領域。與前述政策合力,將形成財政、產業與金融政策協同驅動的局面。
中央更進一步將海洋經濟納入發展戰略,提出支持深海作業、海工裝備及智能機械等技術密集型領域。此舉既體現多元化增長方向,也為中資企業的技術升級提供政策空間,值得中長線投資者關注。
對港股市場而言,這代表估值邏輯的轉變正在發生:市場將逐步由概念主導走向基本面驅動,只有那些擁有技術護城河與規模優勢的企業,才能在制度規範下突圍而出,實現盈利能力與市場份額的同步提升。
總結而言,這輪「反內捲」政策並非單純打壓,而是結合退出與升級雙軌推進的產業治理改革。既疏通市場資源流動,又扶持高質量企業脫穎而出。隨着產業秩序重整與高端供給能力強化,內地經濟有望走出低價競爭泥沼,邁向技術與品牌驅動的新一輪增長周期。而投資者若能緊貼此一轉變,亦將在大灣區深度融合之中,找到具備長線價值的布局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