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制度優勢轉化為中國談判實力後盾
作者:火山   來源:識港網    2025-05-19 10:27

在當前美中貿易與地緣博弈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中國積極尋求擴大「朋友圈」,不僅在外交層面強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連結,在經貿上也加快布局「多邊合作網」,試圖突破美國主導的技術封鎖與市場壁壘。這一戰略中,港澳地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與制度「特區」,正被重新賦予高度戰略價值,成為對外經貿談判中靈活調整與進退的重要支點。

過去幾年,美國針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不僅涉及傳統製造業、農產品,更進一步擴及半導體、電動車、關鍵礦產等高技術產業鏈節點,目的在於削弱中國科技自主化進程,遏制其全球產業鏈整合的能力。在這場競逐中,僅憑中國內地市場與制度體系,雖能應對部分衝擊,但難以徹底破解封鎖與打壓。港澳作為「一國兩制」的制度特區,正具備內外通吃的潛力:香港自由港地位與普通法制度,仍對西方企業具吸引力;澳門在葡語系國家的橋樑作用也為中國打開南方市場提供便利。這些都成為中國在爭取新貿易夥伴與穩定外資布局中的談判加分項。

以香港為例,雖然近年經歷社會動盪與西方圍堵,但金融、貿易、航運三大支柱依然穩固,尤其是在人民幣國際化、金融資產通關制度上扮演關鍵角色。近年中央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本質上就是強化香港與內地協同,在金融、科技、醫療等高端領域形成「政策互補、制度搭橋」,讓香港既能維持高度開放,又能借助內地腹地支撐風險承受力。這種雙制度下的競爭優勢,在國際貿易博弈中極具靈活性:一方面可作為「非政治性」通道爭取更多中立國家投資合作,另一方面也為中國在西方高壓下爭取空間提供一種「轉圜話語」。

澳門則在文化外交與南向合作中逐漸發揮獨特作用。借助與葡語系國家的歷史聯繫,中國通過澳門與巴西、葡萄牙、安哥拉等國深化貿易與金融合作,這些國家對中國商品與資本具高接受度,也不在美國直接影響之列。對中國而言,這些關係不僅能提升南南合作能級,更能作為「去美元化」實驗場,在特定雙邊貿易中推進人民幣結算與本幣互換,逐步培養新的貿易金融秩序。

當美國將貿易議題日益政治化、安全化,企圖將供應鏈與價值鏈「去中國化」時,中國推進港澳在外貿與對外合作中的功能轉型,正是提升自身議價籌碼的實際舉措。這種「利用特區優勢對沖大國壓力」的策略,有助於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維持一定程度的規則參與權與主動權。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地區在這一進程中不再僅僅是「窗口」角色,而是實質參與者,尤其在服務業、資本市場、法律仲裁等高端環節中發揮實質引導作用。

在筆者看來,要真正實現這種「特區助攻」的外部效能,內部配套與政策協同亦不可或缺。中央需進一步明確港澳在新全球格局下的戰略角色與政策空間,給予其在制度創新、貿易便利化、資本流動等方面更大自主權,讓港澳真正能夠「跑在前頭、接得住球、發得出力」。同時,也需加強港澳與內地政策的橫向對接,特別是在數據流通、科技研發、人才交換等方面打造可操作的「共用模式」,避免制度落差導致資源閒置或內耗。

筆者認為,港澳不是貿易戰下的「防火牆」,而是可化壓力為資產的「活籌碼」。當中國在全球重塑自身經貿與外交網絡時,唯有真正激活港澳這兩個制度節點,將其嵌入大國博弈的縱深佈局中,才能在高壓之下拓出新空間,轉守為攻。這既是貿易談判策略的延伸,也是「一國兩制」在大國競爭新時代的制度價值再確認。

本網評論員 火山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