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煲好「人文灣區」這鍋高湯 香港需更積極參與
作者:卡路里   來源:識港網    2024-05-30 09:03

近日,深圳成功舉辦了第20屆文博會,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加上同時舉辦的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及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很顯然,文創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發展的一大構成部分。

文博會舉辦期間更是出現了一個妙喻「煲湯論」: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指出,大灣區11個城市經歷了多年的不同際遇,孕育了著名的嶺南文化,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趨勢也隨著區域一體化不斷加快。「文化是一鍋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鍋滾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湯。嶺南文化、灣區文化,也是一鍋湯,裏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溫度,加以混合、發酵和累積,在 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

確實,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要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同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各地城市文化在「混合、發酵和累積」。隨著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香港在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向前時,更應考慮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利用好各自的優勢資源,實現大灣區文創產業共同向前,共同煲好一鍋「靚湯」。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長久以來都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創意人才,正如一鍋一鍋精彩滾熱的「高湯」,曾經孕育出五花八門的各類文化湯品。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裏,香港的文創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與內地的文創產業差距逐漸拉大,熱湯也有漸涼之意。雖然香港在經歷中西交流與碰撞後,呈現出不同的制度框架和文化特色,但其「湯底」仍未改變,總體沿襲著從中原而來的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和價值取向。無論是怎樣的差異,它們都脫不開共同的「湯底」——嶺南文化。

實際上,大灣區11座城市,歷史上各城市有著緊密和多元的聯繫和交往,彼此文化既有共同之處,也保留著各自的特色。在大灣區深化合作的理念下,文化共融對於共同發展具有時代意義。所謂文化共融,是指各地具有特質的歷史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相互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和諧共處,避免衝突。

同屬嶺南文化圈。香港可以發揮自身在文化藝術展覽方面的國際優勢,進一步整合嶺南文化圈的文化資源推出更多受到國際認可的嶺南文化展示活動,向世界更好地講述中華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香港還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在國際傳播方面的優勢,發揮旅遊產業引領者的角色,圍繞嶺南文化打造更多適合外國遊客,體驗更加多元的文化旅遊組合產品,推動更多國際友人前往大灣區城市,切身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者,香港要發展文創產業,更有著一張「王牌」,便是在亞洲範圍內流行多年的香港影視和歌曲文化。廣東歌、港產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至今仍然有著眾多擁躉。近期大熱的《九龍城寨之圍城》,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該片導演鄭保瑞近期更獲得了拍攝海上戰爭電影《澎湖海戰》的機會,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隨著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腳步,香港影視和音樂從業者,有了更大的空間發揮自身的才能,香港更加可以從以「港味」為本,創造出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香港導演不僅可以將視角聚焦香港,亦可嘗試更加宏大的敘事結構,以適應更加多元和豐富的文創產品市場。

香港作為中西薈萃的交匯地,有著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內外交流的責任和使命。引領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各城市之間的文創合作,香港應該發揮的重要作用。期望特區政府及相關業界可以進一步推動合作進程,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為人津津樂道及感到驕傲的文創產品。一鍋熱氣騰騰、風味濃郁的灣區文化「高湯」,絕對少不了香港的積極參與。

本網評論員  卡路里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