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首批內地醫護「救兵」抵港。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醫護人手長期緊絀,為解決人手不足問題,醫管局早前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參與計劃的首批83名醫護「救兵」陸續抵港,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和行政總裁高拔陞昨日到西九高鐵站迎接。本次交流計劃的醫護包括10名醫生、70名護士及3名中醫專家,全部是廣東省衞健委精挑細選的英才,精通中英文,平均臨床經驗8年,部分逾20年,護士將分配到七個聯網的醫院工作;內地醫生則會在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聯網交流。范鴻齡表示,兩地交流計劃會逐步擴充,料第二批約100名內地護士今年底抵港,兩年內有累積300名內地護士來港。

◆抵港醫護在高鐵西九龍站合影。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特區政府於去年9月公布「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批准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專科護士無須本地註冊以及免考職業試來港交流10至12個月。繼7位醫師以及3位中醫師打前站於上周抵港後,昨日中午,參與計劃的首批廣東省醫護團隊其他人員亦抵港,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和行政總裁高拔陞到西九龍高鐵站迎接,今日會有正式的歡迎儀式,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會出席。

精通中英文 溝通無問題

范鴻齡表示,首批來港交流的內地醫護團隊包括10名醫生、3名中醫專家及70名護士。他形容,今次是計劃的里程碑,規模較大。他並對廣東省衞健委、香港中聯辦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謝。

范鴻齡指出,參與計劃的內地醫生交流時長約一年,護士則為10個半月,70名護士會分布於7個聯網,平均每個聯網有10名護士交流。醫生方面,暫時會在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3個聯網,不排除未來會有調動。他又指,計劃會進一步擴充,預計今年年底會再有約100名護士抵港,兩年內將有300名護士來港。

醫護的質素方面,范鴻齡表示,來港交流的醫護人員是經過廣東省衞健委精挑細選的英才,平均有8年工作經驗,更有部分醫生有長達20年的工作經驗,臨床經驗豐富。至於語言方面,他則指:「來港的內地醫護團隊中英文都可以,語言上問題不大,而且都是在廣東省過來的,廣東話亦無問題。而有部分是麻醉科專才,根本不太需要與病人溝通。」

廣東省衞健委代表楊波表示,部分去年來港抗疫的醫護,今次再度參與計劃到港,認為抗疫的經歷加深兩地醫護的了解,並建立了深厚友情,令雙方更有意願合作交流。「我們都是來自廣東省各大醫院的醫療技術骨幹,不管是從語言方面還是在技術方面,都是可以勝任在港工作。希望我們能夠通過這樣的平台,加深粵港兩地未來在醫療衞生領域的全面開放交流與合作。」

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副主席吳偉玲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歡迎「救兵」,她從抗疫期間內地醫護援港的情況來看,語言不會是問題,「上次來港的內地醫護人員中英文水平都很好。」不過,她認為兩地醫護在工作模式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性,「我覺得反而是工作方式的差異更需要時間去磨合,希望醫管局都可以去進行協調。」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香港醫護緊缺情況現時仍較嚴峻,「因為醫生數量不足,現在醫生診症的時間愈來愈短,平均3分鐘就診完一個病人,未能詳細向病人講解病情。」護士方面,更出現一位護士同時照顧20位病人的情況,「護士與病人的理想比例是1比6,今次內地首批來的團隊是83人,雖然人數仍然比較少,但希望透過這次的交流,讓兩地的醫護建立互信,之後真的能吸引更多內地醫護人員來港,使病人成為這個計劃下最大的得益者。」

公院醫護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