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當今全球通脹高企,香港也難獨善其身,大型連鎖食肆、電費及交通民生消費價格接連上升,個別增幅更達到雙位數。但政府統計處公布,2023年2月份本港基本通脹率仍僅1.7%,與市民親身感受到的通脹壓力似乎有明顯差距。分析稱,出現上述現象,或與住屋佔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主要權重有關,有經濟師直言撇除租金因素,當前香港消費物價指數應達4%左右。展望今年香港通脹將會隨着香港復常,需求增加而加劇,惟增幅應不會如歐美般高。
當今通脹肆虐全球,遠因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齊齊量化寬鬆(QE),狂開印鈔機十幾年,近因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破壞各國生產及供應鏈,再加上2022年俄烏兩國爆發衝突,加劇全球能源及糧食危機,直接拉高全球通脹水平。
數據顯示,2021年英國通脹仍處5%或以下水平,當俄烏爆發衝突後,當地通脹一路飆升至雙位數。美國也不遑多讓,雖然在聯儲局連番加息後,美國通脹率有逐步回落的趨勢,但距離回落至聯儲局設定的2%通脹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至於香港近年整體通脹則一直維持在1%至3%左右,表面上似乎未有受到全球主要經濟體高通脹的影響。
港各項公用事業大舉加價
不過,若細看各分類通脹數據,香港的通脹亦有升溫之勢。據統計處數據顯示,2023年2月各分類消費物價指數當中,只有住屋及耐用品兩項沒有錄得升幅;食品期內按年升2.4%,其中外出用膳按年升4.3%;衣履類別按年升5.5%;電力、燃氣及水按年急增20.7%;煙酒則按年升14%。
事實上,近年多項公用事業相繼落實或向港府申請加價,市民生活百上加斤。一片加風之下,為何香港整體通脹數據,卻與市民的感受有差距?或許我們可從港府統計的權重找到答案。
據統計處早前公布的2023年2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權重分布顯示,當月權重佔比最多的是住屋,達40.25%;其次為食品,佔比為27.41%;縱然電力公司去年至今多次加電費,但當月電力、燃氣及水的權重,僅佔2.82%。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接受本報訪問時稱,受防疫措施以及短期人口流動影響,拖低了香港過去兩至三年的租金,即使電子產品錄得升幅,但卻被租金所抵銷,估計若撇除租金因素,香港當前的消費物價指數應達4%左右。
供樓負擔增無反映在統計上
另一方面,香港自去年起跟隨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導致一眾供樓人士利息支出增加,但吳卓殷稱,即使市民供樓負擔上升,但港府在統計消費物價指數時,未有將供樓成本計算在內,因而未有將這部分影響反映在物價水平上面。
對於港府如何釐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權重高低,港府回覆本報查詢時稱,相關數據主要源於政府統計處每隔5年進行一次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同時輔以其他來源的數據,如公屋租金水平來釐定。
不過,港府同時指,鑑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模式,因此政府統計處會在2024/2025年全面重訂基期前,將根據其他來源的最新數據,如零售業銷貨額及食肆收益,就消費物價指數的開支權數每年進行檢討,並在有需要時適當調整權數。
本港通脹趨增但會低於歐美
由此可見,香港當前的通脹數據未能反映香港市民的「痛苦」程度,應考慮將租金從當前計算香港在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中分拆出來。港府則回應稱,編制消費物價指數的主要目的,是量度住戶在購買一籃子指定消費商品和服務所面對的整體價格變動情況;另為減少對部分數據使用者造成混淆,政府統計處現時沒有主動發布剔除住屋指數外的消費物價指數。
另外,面對外圍通脹高企,就香港會否因輸入性通脹,導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追落後」,吳卓殷認為,當前歐美及香港正處相反經濟周期,「歐美通脹趨向紓緩,但香港通脹將會因為香港復常、需求增加而加劇」。不過,他相信本港通脹增幅不會如歐美般高。
百物騰貴 商戶亦頭痕
通脹升溫,市民苦,商戶亦頭痕!茶餐廳金記餐飲主席徐汶緯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坦言:「當前飲食行業成本上漲平均達雙位數,即使我們(金記)加價5%至8%,亦難彌補成本上漲。」
徐汶緯舉金記食材為例稱,米價升幅約10%,凍肉成本升幅達15%至20%,至於菜價升幅則介乎5%至10%。茶餐廳加價直接影響生意,金記為減省成本,旗下分店除全部使用節能LED燈外,亦在少客戶時關閉部分樓面以節省燈及冷氣電費支出。事實上,有一些市民已嫌茶餐貴,為求省錢,改去幫襯更便宜的「兩餸飯」食肆。
的士車行車主協會主席袁揚威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疫情3年間,的士營運成本不減反增,其中石油氣的士的車價,由2019年的23萬元至24萬元,增至目前的36萬元(上升50%);至於維修輪胎的成本亦較疫情前升20%;保險成本更飆升30%至40%。目前已有的士司機因通脹問題而退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