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矽谷銀行爆煲對港有何啟示
作者:馬飛   來源:識港網    2023-03-15 11:57
矽谷科技加金融的神話破滅則未必是件壞事。由此,本港所有金融企業高管都要充分意識到債券投資的國際政治與金融風險,加強自身對宏觀經濟週期的理解和判斷能力,不可對明知含金量不高的高科技標的孤注一擲。

3月10日,陷入財困的美國矽谷銀行被美國監管機構關閉並接管,從發佈公告到宣佈破產關閉,再到美國銀行股受影響大量下跌,矽谷銀行流動性風波還在發酵。

矽谷銀行成立於1983年,為美國第16大銀行,主要為初創企業提供融資。矽谷銀行的倒閉,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案,僅次於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倒閉的華盛頓互助銀行。據媒體報導稱,截至2022年底,矽谷銀行總資產大約2090億美元,總存款約1754億美元。有市場人士估計,繼矽谷銀行後,美國或再有其他小型銀行出現擠提,造成影響還有待觀察,特别是與科技公司有較多業務往來的銀行將首當其衝。

當前事件已觸動香港金管局的神經。業界消息透露,金管局高度關注矽谷銀行爆煲事件,並已向本港主要銀行初步瞭解矽谷銀行相關敞口,估計涉及直接敞口不多,間接敞口則尚待進一步瞭解。據統計,本港最少有13間上市公司與矽谷銀行有業務往來,牽涉資金估計最少4億元。有學者認為以矽谷銀行規模及影響,難演變成08年金融海嘯時的雷曼翻版。據David Webb網站資料顯示,本港有12間上市公司與矽谷銀行有業務往來,當中大部分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股(B股),包括加科思、騰盛博藥、聖諾醫藥等,以及另4間非B股公司,包括華興資本、堃博醫療、阜博集團及中智全球。諾亞控股則自行公告有少於100萬美元於矽谷銀行。

深究矽谷銀行破產的根源就是其客戶結構太單一,都是高科技公司,甚至還有一部分和幣圈(數字貨幣玩家形成的圈子)有關係。這些科創公司本身大部分沒有盈利,在資金寬鬆時可以輕鬆融資,加息後資金面偏緊,這些科技公司也沒錢了。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美聯儲)加息,以及很多科技企業裁員、經營狀況下降的情況下,矽谷銀行遇到了流動性危機。美聯儲加息,導致矽谷銀行持有的美國債券出現較大幅度下跌。為了應對儲戶擠兌需求,矽谷銀行不得不低價賣出持有債券,這使銀行面臨比較大的投資虧損,恐慌和擠兌潮導致矽谷銀行宣佈破產。

於香港而言,矽谷銀行倒閉帶來的衝擊是間接的,但矽谷銀行破產帶來的如何平衡高科技行業發展和隨之而來可能的金融風險才是香港最值得思考和引以為鑒的。

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的十餘年來,矽谷給華爾街提供的新技術、新模式越來越少,過去3年熱炒的元宇宙、加密貨幣等,都是經不起市場考驗的烏托邦概念——2022年美國股市IPO規模再創新低,就是因為缺少有價值的中小科創型企業。尤其是俄烏衝突中,美國將金融作為制裁和封鎖俄羅斯的工具,在加密貨幣市場也進行了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加密貨幣行業最後一個「去中心化、超越國家主權」的造富神話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企業破產、投資者血本無歸,恐怕是矽谷銀行倒閉的一個最根本原因,也是美國政府、矽谷和華爾街最不願承認與公開評論的原因之一。

即便是蘋果、微軟等高科技巨頭,手握巨額現金卻找不到合適的標的並購,只能回購自身股票;美國當前整個科技板塊的市值增加,基本是同一代技術更大應用場景的擴張。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也難怪矽谷銀行會破產,因為它發現科創企業的主業盈利堪憂,為了生存不得不轉而擴大債券投資,而這恰恰又不是矽谷銀行高管所擅長的領域。

矽谷科技加金融的神話破滅則未必是件壞事。由此,本港所有金融企業高管都要充分意識到債券投資的國際政治與金融風險,加強自身對宏觀經濟週期的理解和判斷能力,不可對明知含金量不高的高科技標的孤注一擲。

本網評論員 馬飛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