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香港大導演張婉婷的新作《給十九歲的我》引發極大爭議。該片紀錄了六名英華女校學生的成長故事,自2月初上映後好評如潮,更拿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最佳電影獎。然而2月4日有媒體刊登兩名學生「阿佘」佘麗薇及「阿聆」王卓聆的專訪,萬字長文表達對這部電影、劇組以及母校的不滿,表示起初電影只作私人放映,未料到會公映。及後,在片中曾出境10餘秒的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也發文表示不滿。6日,再有一名曾參與拍攝的同學江冰瀅(昵稱「香港小姐」)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騙簽名同意公映。
由於片中當事人的不滿,相關電影被迫刹停。導演張婉婷表示,2月6日起《給十九歲的我》暫停公映。香港私隱專員公署也表示,署方關注事件,並已主動聯絡英華女學校,以瞭解相關詳情。法律界人士也紛紛發聲,指影片或有違反私隱條例的成分。不過,也有專業人士質疑控訴當事人。有评论人士就指,影片整個拍攝計劃歷時十年,相信片方已與當事人及家長多次溝通,若真不同意拍攝,為何當時不提出,而要等到影片獲獎引發高度關注的時候提出,實在難以自圓其說。
綜上觀之,這本是一件商業片的普通爭議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非曲直一時難以論斷。但是,從網路的輿論看,則又透露出一些不同的味道來。自從今年初,張婉婷宣佈接受政府邀請,加入「說好香港故事」相關活動以來,就立即有黃絲網民在網路謾罵,指責「她沒有人格、出賣香港人」,還認為「在沒有言論自由的背景下講香港故事,意義何在」?本來,這些指責本是黃絲網民的「基本操作」,本不具備什麼殺傷力。但自影片爭議發酵後,基於政治立場的仇恨便立即發酵為線下暴力。2月5日,張婉婷出席旺角朗豪坊戲院的映後分享會過程中,一名光頭男子突然從人群衝出,大罵張婉婷「侵犯學生私隱」,言語惡毒不堪入耳。一場普通爭議演變至仇恨謾罵,實在不得不令人懷疑這背後的泛政治化炒作問題。
專業的問題,自有專業領域的人或機構來解決。關於影片中是否有侵犯個人私隱,仍需進一步調查、探討。以一面之辭,而立即作出價值判斷,往往是武斷的。但私隱問題往往牽扯到香港社會的普遍價值,如今的香港剛剛經歷陣痛,社會神經仍然敏感。《給十九歲的我》這樣一部以回顧過去十年香港青年成長歷程為主線的電影,給社會形成的心理影響是微妙的。在這樣的時刻,哪怕一些小小的火花,恐怕也會摩擦出熊熊的烈焰,這是那些煽動偏見者所樂見的。因此,我們務必要有一些「在商言商、就事論事」的精神,不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社會問題政治化,讓討論、爭議在理性的框架內展開,似乎更為妥當。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