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科幻如何走進大學校園?
來源:橙新聞    2022-06-08 11:43
在中國,科幻小說從來都不是文學研究的主流。很長時間以來,它甚至基本處於被理論界完全忽視的地位。與之相比,武俠小說研究和《紅樓夢》研究反而更為熱門。

【識港網訊】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科幻類課程就開始進入美國的高校。1953年,山姆·莫斯科維茨(Sam Moskowitz)在紐約城市學院開設了一門科幻課程,這大概是最早出現在高校中的科幻課程。

莫斯科維茨雖然寫過一些科幻作品,但主要身份是一位科幻編輯與科幻史的研究者。早在1950年,他就曾應邀到紐約大學的一個文學課程中講授科幻小說的發展歷史。幾年後,一位叫弗雷澤的科學家朋友告訴他,紐約城市學院正在尋找一個有很強科幻背景的人來講授科幻方面的課程。因為莫斯科維茨沒有大學學位,最終以他和弗雷澤聯合申請的方式,在學校通過了開課申請。課程持續時間為12周,每周二講授一次,每次一小時四十分鐘,不計入學分。從內容上看,它主要是講授科幻小說寫作方面的技巧,學生需要提交一篇科幻小說作為課程作業。由於莫斯科維茨與眾多科幻作家的親密關係,課程中邀請到了阿西莫夫、羅伯特·謝克裏、海因萊因等眾多頂尖科幻作家來作講座。

中美大學科幻類課程的差異

該課程大致持續到了1957年。在其後,科幻類課程開始在美國的高校中湧現出來。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貝洛伊特學院都緊接著開設了科幻課程。第一個在教育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力的科幻課程產生於1962年,它是馬克·希爾萊加斯在科爾蓋特大學開設的。1971年,傑克·威廉姆森(Jack Williamson)在《科幻小說走進大學》(Science Fiction Comes to College)一書中列出了61所提供科幻類課程的大學,並認為這只是其中一部分。現在,在美國的高校裏,每年至少會開設幾百個與科幻相關的正式課程。

而在中國,最早的以中文講授的科幻課程要等到1991年才出現。那一年,還在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工作的科幻作家、科幻研究者吳巖開設了一門名為“科幻閱讀與研究”的公共選修課,也因此讓北師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眾多科幻迷的聖地。然而在之後的十幾年內,科幻類課程仍然發展得很緩慢,課程數量始終維持在個位數。

直到2010年之後,相關課程的數量才逐漸增長。北華大學外語學院的郭偉和科幻研究者張鋒曾對全國高校開設的科幻類課程進行過一次統計。在他們匯總的數據基礎上,我進行了少量的補充,最終得到了中國內地的高校在近年來所開設過或正在開設的科幻類課程共36門。然而,這與美國相比,仍然有一個數量級的差距。根據1996年《科幻研究》雜誌所列數據,當年在北美各高校共開設有405門科幻相關的課程。

除此之外,兩國的課程結構也有相當程度的差別。在美國,對科幻文學的鑒賞和批評類課程占據了所有課程的三分之二,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在中國,此類課程僅約三分之一,在與其他種類課程的比較中,數量優勢並不明顯。此外,在中國有很大比例的影視鑒賞類課程,這類課程在美國反而較少,其占比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至於創作類課程,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其占比都是最低的。從絕對數量上看,美國有12門科幻創作課程,略多於中國的7門,但從占比的視角來看,中國反而是美國的6倍。

青年學者帶動高校科幻課程數量增長

這些差異實際上反映了在高校中任教的教師身份結構的差異。在美國的高校中,科幻課程的開設者大部分都是對科幻小說感興趣的文學研究者,而不是科幻作家或科幻領域的從業人員。這一點在其科幻課程出現的早期就已經很明顯地體現出來。而隨着《外延》(Extrapolation)、《基石》(Foundation)、《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等專註於科幻與奇幻文學研究的學術期刊的創立,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未來的沖擊》(Future Shock)、羅伯特·斯科爾斯(Robert Scholes)的《結構虛構:未來的小說》(Structural Fabulation: An Essay on the Fiction of the Future),達科·蘇恩文(Darko Suvin)的《科幻小說變形記》(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等眾多傑出的科幻研究理論著作的出版,逐漸克服了傳統的文學界的偏見,將對科幻小說的學術研究帶到了文學理論界的主流視野之中,這也推動了科幻類課程在高校中的普及。

在中國,科幻小說從來都不是文學研究的主流。很長時間以來,它甚至基本處於被理論界完全忽視的地位。與之相比,武俠小說研究和《紅樓夢》研究反而更為熱門。這一點也反映在了課程數量上——在中國高校中的《紅樓夢》鑒賞課程的數量就遠超過科幻類課程。直到近年來,隨着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科幻題材才越來越多地受到中國的文學研究界的關注。

與此同時,一些從科幻迷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進入高校,也帶動了高校科幻課程數量的增長。在這些青年學者中,不乏具有科幻小說創作經歷的科幻作家,例如清華大學的賈立元(飛氘)、西安交通大學的王瑤(夏笳)等。因此,雖然絕對數量並不多,但創作類課程在所有科幻課程中的占比卻比美國高很多。

科幻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017年,吳巖教授來到南方科技大學,也第一次將科幻類課程帶到了深圳的大學裏。次年我也入職南科大。近年來,我與吳老師、張鋒老師等一起,在南科大建構起了一套系統的高校科幻課程體系,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在國際上也很罕見。這個體系包括鑒賞類課程《科幻文學欣賞》《科幻:從小說到電影》,創作類課程《科幻創作》《科幻作品中的世界建構》,以及以科幻為媒介的專業性課程《想象力入門》《未來學方法》等。如今,科幻已經成為南科大人文科學的重點發展方向。

高校中的科幻課程打通了傳統的文理科壁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具有其他任何課程都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相信,南科大的科幻課程體系,將為深圳創新城市的建設培養優秀的後備人才,讓深圳成為一座具有科幻氣質的未來之城。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