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做坪山美術館館長,我一開始並沒帶有任何預期,我不知道自己會做成什麽樣,也沒有那麽多時間允許我一步一步地慢慢去想和做,只能想辦法盡快地打開一個局面,把好幾件事在這個階段都壓縮著做出來,進而形成坪山美術館基本的路數和結構。
依賴“大牌”撐不起一個美術館
我在坪山美術館工作,是一個從觀望到介入和熟悉美術館的過程。說句實在話,做這件事情還是屬於開拓型的,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剛開始的時候,美術館只有一個“殼”,我腦子裏頭大概列了幾件必不可少的事,主要考慮美術館的運營,我挺在乎別人看到我們坪山美術館時感受到的是什麽樣的狀態,而美術館做得好壞,跟運營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公立美術館幹的每件事兒,取得的影響力,應當是極度復合的形態,涉及到的是多面作用。工作中,眼睛裏覆蓋的面要很大,兩根線——公眾和專業,關聯著四個象限裏頭的所有東西,都得去平衡。
運營也好,經營也好,都是要經過設計的,很多時候需要有一定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前期我們也借鑒了一些其他同行的工作,剩下的還是要靠自己去摸索。我們學習同行工作的專業性,但也不能迷信“專業大牌”和“大神”。不是說“專業”不好,只不過依賴“大牌”撐不起一個美術館,更無法讓我們成為“大牌”,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自信,去摸索一條能達到自主知識生產狀態的路徑。運營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花架子,美術館建築、團隊、工作模式都進入狀態後,才能反過來把出品做好,工作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
坪山美術館到現在,每一步動作都挺關鍵,我們最幸運的還是在於每走一步,選擇的策展人、做展覽的方式都挺合適的。作為一個新美術館打出第一槍需要有點聲勢,需要有點聲音,在形成自主生產的能力之前,借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我們不能一直去復制同樣的做法,不能單純依靠策展人組織好的敘事去做展覽。美術館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主體,價值就是知識生產。雖然說以美術館作為平臺,介紹藝術家和作品,向我們的受眾展示,同樣是必備的美術館功能,我仍然覺得需要有些主動的動作,有自主的內容、品牌和產品,得輸出自己的觀點。
城市美術館要建立自己的話語權
我也會思考一個問題,怎麽做一些坪山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風格,那樣即便是參展作品在多少地方展覽過都沒關系,於是便有了和崔燦燦關於“九層塔”的討論。建築師身份是我的特點,能利用起來,在美術館的工作中做一些別人做不了的實驗,相當於坪山美術館自己生產出一套新的玩兒法,不管別人以前做過什麽爆款遊戲,我們得做自己的“王者榮耀”。
《九層塔:空間與視覺的魔術》的成型,一是體現了我們的內容生產能力,二是我們還知道怎麽去做。這裏面有很多運營上的考量。為了突出作品和空間介入的關系,展覽有大量細節性的搭建工作,整套搭建的成本和完成度都要嚴格把控。我們做出了成績和風格,相信以後的藝術家來到坪山後也多少會想辦法去做些空間上的“玩法”。這麽一來,坪山美術館的工作就有了特色,還是一般人搞不出來的特色。說到底,腦子裏還是一定要有去生產新東西的意識,如果沒有一個完全屬於美術館自身的內容,美術館就會走上一個正常的“代理”路線。
2021年,坪山美術館啟動了“深圳當代藝術家系列”展覽。先前兩年的工作,我們是憑借著去做一些有質量的、跟外界相關的藝術家展覽,拉高自身工作的價值,為我們樹立一個形象,到了坪山美術館具備一定的專業水準和特點並獲得認可以後,我們開始去做這樣的嘗試。說白了,我們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話語權,往後再去做我們想做的、關乎自身落腳點的事情的時候才能夠聚攏聲量。
坪山美術館帶著強烈的深圳特色
藝術家在深圳待的時間肯定不是他們進入了“深圳當代藝術家系列” 展覽的評判標準,深圳的城市氣質就能夠接納這類的“候鳥”,離開了也沒關系,他們曾經跟深圳發生過一些比較緊密的聯系,輸出過值得被留下回顧的東西,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工作,應該坐下來再認真地、相對完整地去挖掘一下這批人的群像是什麽。坪山美術館作為一個深圳的美術館,需要傳遞一個態度——我們是從深圳出發看事情的。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一些動作,形成來自不同視線的深圳回溯,最終落到不同個體在這整片區域的歷史陳述之中。
進入到城市內部的微觀視角,藝術家都是被觀察的個案,如果是從深圳之外的人的視角去看深圳,大多只能看到宏觀的方向,幾乎看不到具體的人,所有的個體都被裹挾在一個帶有強烈原則的趨勢之下。我們得處理微觀的和我們相互拉扯著的關系,同時,作為整體的一部分,我們還得知道自己和外部的關系,把深圳這個具體的地方,反過來嵌套在大區域中去理解,明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狀態,外面的人也才能更好地認識你內部的細節,刺激相互的交流。我們作為藝術機構,既要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方向,同時一定要做到多元化,用更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當下的氛圍,呈現更加開放的態度,否則我們的聲音也越走越窄,成了一個小圈子內部趣味品類的輸出。
每座城市要能做成不同的事,還是跟城市的基因和烙印有關。城市的氣質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慢慢形成的,它未來的發展方向脫離不出城市本身的特征,回看每座城市的地緣位置、歷史脈絡、文化路徑,都和城市的發展融合在一起,最後形成我們稱之為城市肌理的內容。坪山美術館能做到今天的程度,同樣帶著很強的深圳特色。再美好的願望要是和城市脾性相悖,得不到一個共同的場域支持是行不通的。
我很難形容什麽是坪山美術館的調性,感覺是挺酷、挺另類,又能不完全是 established(建成)的狀態。直到現在,我仍然沒覺得坪山美術館做得有多誇張,多出圈,我們還是在藝術行業的基本路線上去做一些調整。深圳的基因孕育了很多自主做起來的事情,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願意做實驗,願意闖,而且允許你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