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港網訊】2025年11月17日,是「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在廣州正式入列一周年的日子。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介紹,一年來,他們聚焦依託「夢想」號加快打造深海鑽探戰略科技力量,統籌天然氣水合物、海洋油氣、大洋科學鑽探、大洋礦產、極地科考等任務需求,大力推進「鑽前」「鑽中」「鑽後」關鍵技術攻關與裝備研發,取得多項積極進展。
七大突破築牢我國深海探測根基
一是地球物理深部探測技術能力有望達到殼幔邊界。團隊成功研發了全球首套萬米級全海深海底電磁探測設備,探測指標國際領先,最大作業水深7758米,創造了全球最深水大地電磁作業紀錄,已觀測到海底以下50千米岩石圈軟流圈界面,將為莫霍面鑽探選址提供精準探測技術支撐。
二是首創超深水無隔水管安全環保高效鑽探模式。團隊創新了全球首套2000米級深海無隔水管泥漿回收循環鑽井系統,核心指標國際領先,可實現大洋鑽探開放海域泥漿循環利用。
三是首次實現超深水鑽探水下安全保障應急技術國產化。團隊成功研製多功能泥漿舉升和安全應急控制系統,構建複雜工況下雙泵智能決策及應急協同技術體系,實現了深海鑽探環境感知能力的自主可控。同時,團隊還在國內首次突破深海動力與通信非接觸傳輸技術,實現了對鑽探工況的實時監控。
四是完成國際首套垂直地震超前預測智能鑽井技術及裝備設計。團隊提出了一種井中震源垂直地震超前探測實時指導深海鑽探取心的智能化技術及裝備系統,在國際上首創將電火花高頻震源放置井底,形成鑽頭震源與電火花震源雙頻震源。設計了一套超深水井下電動智能化取心工具,具備鑽探取心參數實時監控可調技術能力。
五是提出我國大洋鑽探深井長期觀測系統總體設計方案。該方案涵蓋包含井下長期觀測、自由鑽探監測、流體與微生物取樣及智能井口裝置等在內的成套技術裝備,推動建立基於「夢想」號的井下觀測取樣技術體系,實現「鑽後」對鑽探井的長期監測,有望實時獲取地球深部物質循環及時空變化特徵信息。
六是完善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技術體系。團隊自主研發了包含自然伽馬、電磁波電阻率、偶極子聲波等多參數在內,高精度、低成本的隨鑽測井技術體系,可有效提升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地質精準識別能力。同時,進一步優化了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模塊技術,精準匹配深水低壓作業需求,完善了全球首套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測試系統。
七是完善了深海科學鑽探裝備體系。團隊自主研發了適用於硬岩取心的電動取心鑽具,以及適用於沉積物取心的液壓活塞取心器和繩索錘擊取心器,創新了海洋深孔鑽井工藝。自主研發了3000米級保溫保壓取心切割轉移及分析測試一體化系統,以及適配於海底鑽機的靜力觸探裝置和原位保壓取樣工具。
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一年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還充分發揮「夢想」號重大科技合作平台作用,為國際地學研究和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十年行動計劃》編制完成,明確了保障深海能源安全、參與國際大洋鑽探、打造國家深海戰略科技力量的戰略路徑;「鑽穿洋殼」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吸引8個國家120餘位學者廣泛參與,獲《Science》專題報道。

「夢想」號將深度參與全球大洋鑽探治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介紹,團隊積極推進「夢想」號的各項國際合作,為「夢想」號鏈接全球科研力量、搭建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平台奠定了堅實基礎。
「夢想」號
作為我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大洋鑽探船,「夢想」號船長179.8米,寬32.8米,排水量426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最大載員180人,可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16級超強颱風下安全生存。船上建有基礎地質、古地磁、無機地化、有機地化等九大功能實驗室,總面積超3000平方米,配置全球首套船載岩心自動傳輸存儲系統,可滿足海洋領域全學科研究需求,堪稱海上移動「國家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