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休懷粉身念」正解:丁香與正名
來源:橙新闻    2024-09-24 10:43

【識港網訊】杜甫丁香詩: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佔。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詩中「休懷粉身念」當然有積極意義,但不是李敖說的烈士氣節。清人盧元昌《杜詩闡》是闢邪之說:

比喻柔弱者當知自守。丁香體弱而枝墜,其花葉植於小齋,止堪與幽人作緣。若使墜入蘭麝,將粉身而不保矣。身名隳於晚節,大概如此。

盧元昌的解釋是,丁香「若墜入追逐名利的官場,而不是植於小齋,止堪與幽人作緣,晚年將粉身而不保矣」。注意盧元昌的語序,便知杜甫為了押韻,把最後兩行互換,這是常見寫詩手法。盧元昌復原次序,使邏輯出現:「深栽小齋後,庶使幽人佔,休懷粉身念,晚墮蘭麝中」,據此,上文解「休懷粉身念」為「粉身念不要放在心裡」是錯的,應改成:隱居起來,只與幽人們往來,「便不須擔心會粉身碎骨,墜入明利場,晚節不保」。這就清通得多了。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休懷粉身念-正解-丁香與正名-五

此解中之「蘭麝」是貶詞,是否可以這樣使用,須予核實。查得晉葛洪《抱樸子》〈崇教〉:「(王孫公子)鼻饜乎蘭麝,口爽於膏粱。」《晉書》〈石崇傳〉:「崇盡出其婢妾數十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被羅縠。」看來「蘭麝」專指室內高價白香花如盆栽,不是貶詞也像徵富貴。再查到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批評尸位素餐官員,「出則輿馬,入則高堂」,與此句相應的有卷十二〈老龍舡戶〉描述粵東老龍舡戶殺人越貨後,指向坐視不理的官員,「出則刀戟橫路,入則蘭麝熏心,尊優雖至,究何異于老龍舡戶哉!」,「蘭麝熏心」,近義於「利慾熏心」,證明可作貶詞用。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休懷粉身念-正解-丁香與正名-五

清人仇兆鼇注《杜詩詳注》,在序中讚盧元昌「徵引時事,間有前人所未言」。仇兆鼇提醒,闡詩要配合創作者下筆之際時事。上文提及李敖用清季烈士心態,強解盛唐轉衰杜甫詩心,未加入當時局勢與杜甫際遇,此處補充:愛國又有才幹有抱負如杜甫,年四十四,仍因政治腐敗而失業,為生計去做兵甲倉務員,省家時發現稚子餓死。安史之亂中冒死投奔肅宗(李白入永王璘幕僚究敗後後被流放夜郎),757年拜左拾遺,但杜甫為被陷害的宰相房琯說公道話,遭株連並被肅宗疏遠,758年被貶華州,翌年棄官,全家在甘肅流浪,陷入絕境,赴成都,得都尹嚴武救助,760年在浣花溪旁置草堂,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把杜甫此時此地所見丁香、麗春、梔子、鸂鶒、花鴨而所作之詩並稱「江頭五物」,丁香雖不長在江頭而在草堂小齋後,但浦起龍以「自況」為題把它歸入同類,此處特別表示,因為有助確定本詩正解。其他四物詩分別是:

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

紛紛桃李枝,處處總能移。如何此貴重?卻怕有人知。

〈麗春〉是春花中最亮麗的,但最可貴之處不在美,在不移本性,別於凡俗,自惜自警。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于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

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梔子〉才堪濟世,而與時不合,唯有傍山臨水,孤芳自賞。自防自寬。

故使籠寬織,須知動損毛。看雲莫悵望,失水任呼號。

六翮曾經剪,孤飛卒未高。且無鷹隼慮,留滯莫辭勞。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休懷粉身念-正解-丁香與正名-五

〈鸂鶒〉,即鴛鴦,養在籠中,羽毛被剪,無法遊翔,但可避開天敵。自防自警。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花鴨〉羽毛黑白太分明,特立獨行,招妒忌,引懷疑,在供食前不識禁聲,不受整治才怪。自悔。

浦起龍指,「江頭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時而自防,時而自惜,時而自悔,時而自寬,時而自警。非觀我觀世、備嘗交惕者,不能為此言」。杜甫寫丁香,正是這番遭遇之後,正是這番心情,作為〈江頭五詠〉之首,丁香有麗春、梔子、花鴨的自負與特立獨行,兼具鸂鶒的安於義命,一定不會有李敖所說為革命粉身碎骨之激越。

雅目亂名,又豈只丁香。漠視分類原則,窒礙科學發展的,豈只庸風雅的商人。先秦荀子〈正名篇〉,分析當時分類亂象及其禍害,提出正確分類方式,與今日科學過程技能的分類原則,竟然大體吻合。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