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元芳,你怎麼看?」,這句普普通通的台詞曾在不經意間以戲謔調侃的方式走紅網絡。發問者是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主人公—被譽為「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著名政治家、一代賢相—狄仁傑。
作為初唐武周時期的重臣,狄仁傑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公正廉明的形象享譽青史。「絕維更張、卒還唐祚」是人們對他作為政治家的評語,他輸忠報國、直言力諫、獎掖後進、力扶李唐的一系列作為不僅在史書中留下深刻印記,更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在正統的官方史書,如《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中,狄仁傑的形象是一位善撫百姓、公正無私、不畏權貴的政治家和執法者。他歷任多個職位,做到了「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的宰相之位,最終卒于「內史」(宰相之一)任上,這也就是他被稱為「狄閣老」的由來。
「狄閣老」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廉直的品格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讚譽。他在擔任大理寺丞期間,「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顯示了高超的司法才能。同時,狄仁傑以他的智慧和堅韌在武周時期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化解危機、平衡局面,並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的理由說服了武則天,為李唐王朝的復歸做出了重要貢獻,進一步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這些都是對「狄閣老」的「歷史書寫」。
而民間的逸史與稗聞,則將這種「歷史書寫」進一步轉化為「歷史傳說」。在唐代的《松窗雜錄》、《廣異記》等傳奇中,狄仁傑愛民如子、勸課農桑、禁絕淫祠,性格更加鮮明,形象更為完美。到了宋代,則出現了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以「迎歸廬陵王」的真實歷史為背景,運用文學手段歌頌狄公忠君愛國、剛正不阿的精神。在雜聞筆記《太平廣記》中,狄公的形象更加豐滿。通過這些有據可考或無據可查的文學描寫,狄仁傑的歷史傳說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以至於元代的大劇作家關漢卿也寫有一篇雜劇《風雪狄仁傑》,可惜今已散佚,詳情不得而知。
明代以後,「狄閣老」已然成為了文學作品的常見題材。馮夢龍編著的《情史》和《智囊全集》就收有多則狄仁傑故事。此外,羅貫中的《隋唐兩朝志傳》、《三遂平妖傳》,王世貞的《艷異編》,以及《薛家將平西演傳》、《西湖二集》等小說,都加入了很多狄仁傑的內容。這些作品的情節雖然沒有超出唐宋傳奇小說的範圍,卻使得「狄閣老」的形象更加膾炙人口、深入人心。而其中尤值得一提的是金懷玉編輯的南戲《狄梁公返周望雲忠孝記》,全戲共計三十八出,從家世開始,對狄仁傑的生平作了一個完整的演義,字裏行間充溢了對狄公的尊崇和敬仰,是一次努力塑造狄仁傑藝術形象的大膽嘗試。
清季以來,塑造「狄閣老」的努力未嘗稍有停歇。著名的有褚人獲的《隋唐演義》、不寄生的《武則天外史》、以及《薛剛反唐》、《集翠裘》、《綠牡丹》等,對狄仁傑都多有涉及。而其中最有影響的作品,即佚名的公案小說《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該書借古諷今,以狄公偵破的幾樁奇案為鋪陳,通過對武則天專權穢亂的揭露,把抨擊的矛頭直接指向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如此明顯的意旨,可謂既大膽又匠心獨運,一經面世即廣為流傳,對後世的狄公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狄公案》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把狄仁傑塑造成了明察秋毫的神探形象,從而完成了狄西歷史傳說的一個重要轉向。一九四七年,荷蘭駐日本大使館的外交官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在東京的一家書店偶然看到《狄公案》一書。自小研習東方文化,精通漢語、日語、梵文等十五種語言、並娶了中國妻子的高羅佩敏銳地發現,與西方世界流行的刑偵探案小說相比,《狄公案》這樣的中國傳統公案小說雖然存在懸疑不足、描寫粗糙、離奇玄異等等缺點,但其獨有的東方異域背景卻無疑對西方讀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只要稍加提煉,以現代推理小說的手法加以再創作,定有不俗的反響。
不久,高羅佩將《狄公案》翻譯成英文出版,取名為《狄公破解的三樁謀殺案》,廣受各界好評。隨後,他開始嘗試按照現代小說的技法重新創作狄仁傑探案系列。歷時十年之久,不懈努力終獲成果:一九五七年,《迷宮案》問世,隨後《黃金案》、《鐵釘案》、《四漆屏》、《湖濱案》等多個中短篇故事相繼完成,至一九六八年的《黑狐狸》,最終構成了《大唐狄公案》系列。整個系列包括十六部中長篇和八部短篇,洋洋約一百三十萬字。對於西方讀者而言,這套書既有他們熟悉的福爾摩斯式的懸疑推理,又有古老東方的神秘風情,所以風靡一時,先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至此,狄仁傑在文學領域完成了從「政治家狄閣老」到「神探Judge Dee」的形象轉變。
進入到視聽時代後,華語文化圈的影視劇以其獨特的視角與藝術手法,對狄仁傑形象進行了多元化的塑造與詮釋,揭示了這一歷史人物的豐富內涵與社會意義。狄仁傑最早出現在銀幕上是一九三九年由上海新華影業拍攝的電影《武則天》,狄公輔弼女主、匡扶社稷、一代賢相垂範後世。而最早的電視劇形象則是一九八四年香港TVB版的電視連續劇《武則天》,劇中的狄仁傑仍然是以「狄閣老」的形象出現。
時間來到一九八五年,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在海外流傳多年後終於回歸故里。陳來元、胡明歷時5年,精心翻譯的中文版以其精彩的情節、古雅的文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高羅佩原著的神韻。以此版本為基礎,太原電視台隨即拍攝了《狄仁傑斷案傳奇》,斷續之間共推出六十四集,歷時十年有餘。孫承政、馬昌鈺兩位表演名家在劇中完美演繹了「儒雅溫和、睿智深沉」的中國傳統士大夫—神探狄公,完成了對狄仁傑「歷史想像」的最終塑造。就在《狄仁傑斷案傳奇》開播的同一年,西安電影製片廠以《四漆屏》為藍本拍攝了第一部以狄仁傑為主角的電影《血濺畫屏》。這一視一影,從此開啟了華語影視的「狄仁傑」篇章。
二〇〇四年梁冠華版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熱播,隨着「元芳,你怎麼看?」的流傳,狄公的「神探」形象被再次昇華。而二〇一〇年香港導演徐克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以及其後的幾部續作,則完全顛覆了人們心中的狄公形象,融入懸疑、冒險、武打、玄幻等元素,將狄仁傑徹底娛樂化。以其為標誌,一大批良莠不齊的跟風作品噴湧而至,數十年間層出不窮,「神探狄仁傑」系列蔚為大觀,其中得失,觀者自有判斷。
從「狄閣老」到「神探狄仁傑」,狄公完成了從「歷史書寫」到「歷史傳說」,再到「歷史想像」的流變,如今已成為熱門「IP」,社會變遷、文化交融,個中滋味,意蘊無窮。
《新唐書·狄仁傑傳》中,有一段文字:「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那一刻,沒有「狄閣老」,更沒有「神探」,只有一個遊子,離去之時,悵望着故鄉的白雲,和白雲下的故土親人。這,可是你心中的另一個狄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