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宋以朗分享張愛玲鮮為人知故事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4-05-15 09:33

【識港網訊】無論是命運機緣,抑或責任使命,宋以朗的名字,都注定與張愛玲難以分割。他接替父母成為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因而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今時今日與張愛玲最「近」的人。在「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時光的卷軸」期間舉辦的文學主題講座中,與張愛玲有着深厚友誼的宋以朗,以「續集——張愛玲與香港的未完故事」為題,娓娓道來他的家族與張愛玲的前塵往事。

據宋以朗介紹,1940年代抗戰時期,張愛玲與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鄺文美都住在上海,「他們沒見過面,但我父母一定熟悉張愛玲的作品。」這個推斷源於宋以朗發現的一封家書。1960年代,宋淇想幫助張愛玲再版她的《傳奇》,於是寫信給上海的家人,讓他們將家中的《傳奇》寄給他。因此宋以朗相信父母很早就知道張愛玲。

1952年至1955年,張愛玲繼1939年首度來港求學後,由上海二度來港,希望完成在香港大學的本科學業。「但她發覺事情不像她想的那樣。」宋以朗指出,1939年的張愛玲19歲,周圍的事物對她來講都很新鮮,但32歲的她已是位成名作家,似乎不再需要學習中國文學,但又沒有獎學金支撐生活,於是沒什麼人脈的她開始想辦法。當時恰好美國商務部拿到了海明威《老人與海》由英翻中的版權,在報紙招聘譯者,而張愛玲偶然讀到了招聘信息。宋淇當時負責處理相關事務,他的老闆是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美新處)的理查德·麥卡錫(Richard M. McCarthy)。兩人面試了說着英式英文的張愛玲,並與她簽訂了合同。

 

宋以朗為展覽提供了多幅張愛玲肖像照。(小凡攝)

 

極少參加聚會的張愛玲有天心血來潮參加了美新處的聚會,那天宋淇剛好同妻子鄺文美前往,張愛玲與鄺文美很是投緣。兩人都曾於教會學校就讀,相似的背景更讓兩人親近起來。張愛玲也曾寫過那段友誼,概括為:「我平時都不去這樣的聚會,那天去了,見到你很開心。我又想,如果我那天沒有去,我可能不會認識你。」那幾年,張愛玲還創作了《秧歌》和《赤地之戀》兩部作品,隨後赴美。在美國的日子,她與宋淇夫婦展開了長達40年的書信往來。

宋淇引薦張愛玲創作電影劇本

 

有段時間,張愛玲的事業有些受挫。宋淇後來擔任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電懋)的監製,在他的引薦下,張愛玲開始在美國為電懋創作電影劇本。1950年代起,張愛玲的劇本開始受到關注,香港各報紙也因其電影大受歡迎而作多日報道。1962年,張愛玲三度訪港,那時13歲的宋以朗已經對她有了相對清晰的印象。宋淇起初創作了電影《南北和》劇本,開創了南方和北方人相處情節的喜劇脈絡。後來,他邀請張愛玲創作《南北一家親》和《南北喜相逢》,這些合作為香港文化界增添了亮點。1980年代,張愛玲的作品對香港文藝界的影響越來越深,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編為舞台劇和電影。

宋以朗回憶,那些年,在劇本完成後,導演、編劇、男主角、女主角、場記等人通常會到他家裏開會。「一開就可能10個鐘頭,整間屋裏都是煙;他們在劇本上做各種調整,劇本都布滿了筆記;會議可能一直開到夜裏3點,然後他們就立刻拿去報館,幫劇本重新排版;第二天中午12點,一個新的劇本就已經做好了。」張愛玲常在美國,因此她不需要參與這些會議。

 

冀在大學圖書館開設張愛玲展館

 

1995年,張愛玲在美國逝世,將全部遺產留給宋淇夫婦。1996年及2007年,宋淇和鄺文美相繼去世,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自2004年起,宋以朗整理了大量張愛玲未發表的遺稿,以及她與宋淇夫婦的600多封書信,出版了《重訪邊城》《小團圓》《異鄉記》《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等作品。

宋以朗回憶,2003年自己回港照顧年邁中風的母親,同時處理出版事務。他在成箱的材料中發現了張愛玲600多頁的《小團圓》手稿,於是派專人乘飛機去台灣的一家出版社排版、校對。後來,《小團圓》在北京舉行首發會。在三天的北京行程中,他多次接受了內容相似的採訪,他不由調侃自己第三天的普通話較之前流利了許多。

他亦透露,目前一些未出版的殘稿中包含一份25頁的電影劇本,自己有可能將這份劇本加入其他張愛玲劇本書籍的再版中。餘下的書信中還有張愛玲與其姑姑的來往信件,他指出,若要將這些信件出版,也需要與張愛玲姑姑的家屬溝通。同時,在整理張愛玲遺稿時,他愈發忌憚,因家中的地板有時會積水,容易導致稿件濕爛,這令他意識到,這些手稿及遺物不能長期存放在家中。「張愛玲的部分遺物已在南加州大學擺放超10年,但成效不高,因研究張愛玲的人大多來自內地、香港及台灣地區,不菲的機票與酒店價格,以及簽證辦理的複雜程序,都將這些希望離張愛玲更進一步的人阻擋在外。」目前,他傾向於在香港一間大學的圖書館開設張愛玲展館,因圖書館在防潮、溫度調節和保安等方面已經較為完善,準備過程不需太過費心。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