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你係邊處人?」是粵語,意思是詢問對方「來自何處」。在香港生活的人是來自何處的呢?香港志系列自然卷《建置與地區概況、人口》與大家一起尋根。
在馬灣東灣仔北出土的先秦墓葬中存有香港先民遺骨,它們平均身長約身高約1.6米,具有頭顱長狹、低眼眶、短面、闊鼻等主要特徵,與粵、閩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流域先民的體質特徵有明顯共通性,均屬於蒙古人種的南亞類型。
自秦代至清代,香港地區一直是相當純粹的華人社會。十九世紀中,香港被英國佔據,自此有非華人前來謀生以至定居。1841至1931年間,非華人人口中以歐美裔佔大多數,當中以英國人為主;其他種族的比例逐漸上升,當中以印度裔人士為主。至二十一世紀初,情況已大為不同。非華人當中,其他亞洲地區的人佔大多數,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為主;歐美裔的比例大幅下降,不過佔多數者仍為英國人。
香港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單一種族社會,華人人口佔逾九成,非華人人口僅不足一成。這些華人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香港志》收錄早期香港警察的照片,可見不同種裔
香港人口的族群與籍貫
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史前時期的香港先民是從內地分階段遷入。首批先民於距今約7000年遷入,次批先民於距今約3500年遷入,他們主要是原居於五嶺南北的古越族。及至秦始皇征服百越地區後,一批中原漢人陸續移居嶺南,推動古越族與漢人雜居。其後再出現多次人口遷入,包括宋明時期中原氏族定居香港,形成新界五大族。清初遷界迫使民眾離開香港的原居地,復界後清政府鼓勵客籍人士遷入,香港的族群組成再次發生重大變化。
《香港志》介紹香港「小福建」
香港族群有四大民系,即本地人、客家人、鶴佬人和疍家人。
本地人指自秦漢年間從內地遷至嶺南、在宋代至明代南來香港的人士,是最早期遷移到香港的居民,祖籍一般是江西、廣東、福建。經過長期的接觸、通婚和融合,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原居廣州的人相近。
客家人的原居地在中原地區,因避難和謀生而四處遷徙,有強烈的宗族觀念和尋根意識,清初復界後大舉遷入香港,祖籍一般是福建的寧化、上杭,廣東的五華、興寧、梅縣、惠州一帶,在清朝的戶籍登記上被編為客籍人士,後被稱為「客家」。
鶴佬人又稱福佬,在唐代為避難而遷至福建和粵東的潮州、海陸豐、惠東等沿海地區,宋代年間再南遷到香港。
疍民又稱疍家人或水上人,最初居於漁船或沿海岸邊的水棚、茅寮。關於他們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越族的閩越人後代,亦有指是東晉時逃亡海上的盧循軍隊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