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隱秘而偉大」 走進深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龍崗抗戰記憶
作者:李溪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8-06 09:30
【識港網訊】「要不惜一切代價!」 1941年底,一封十萬火急的電報從革命根據地延安穿越千里,抵達剛剛淪陷在日寇手中的香港!這封飽含黨中央殷切期盼的密電內容,是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親自策劃指揮的一場「文化大營救」!

【識港網訊】「要不惜一切代價!」 1941年底,一封十萬火急的電報從革命根據地延安穿越千里,抵達剛剛淪陷在日寇手中的香港!這封飽含黨中央殷切期盼的密電內容,是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親自策劃指揮的一場「文化大營救」!

 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

 滯留香港的文化界名人與左翼愛國人士。

 1941年12月8日清晨,蓄謀已久的日軍悍然對香港發起了進攻。經過兩周的抵抗,英國守軍在12月25日宣告投降,香港隨之淪陷!作為中國戰亂年代的和平「飛地」,香港雲集了全中國大批文化名人,其中包括鄒韜奮、茅盾、夏衍等許多知名左翼文化人士。伴隨着城市落入侵略者手中,這些人迅速成為日軍重點搜捕的對象!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血脈,此刻已危在旦夕!香港的求救很快傳到了延安,中共中央迅速命令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港九抗日大隊在陸港邊境(今深圳龍崗區)設立多條秘密轉移通道,組織了聞名後世的「深港文化名人大營救」。而這場大營救的關鍵轉移路線,就位於今天的深圳龍崗片區。

 龍崗園山吉溪村祠堂游擊隊藏身地。

 在廣東省深圳市的東部,有一段橫跨深港兩地的巍峨山脈——梧桐山羊台山脈。這裏山高地險交通不便,一直是抗戰時期中共東江縱隊在陸港兩地穿插游擊的根據地。接到營救文化名人的命令,這支隊伍開始利用香港游擊組織,把包括矛盾、何香凝、柳亞子在內的數百位文化界人士向內地轉移!

 龍崗園山街道的吉溪、水浸圍等多個客家村落,成為了這場大營救中的人員轉運點和游擊隊的聯絡站。這裏的村民們冒着遭到敵人迫害的風險,利用村中祠堂、客家傳統堡壘、弄堂大屋收留藏匿營救隊伍。

 在當年容納抗戰游擊隊的園山吉溪村陳氏祠堂里,今年已90高齡的吉溪村民、離休幹部陳玉仁口述了這段陸港大營救的經歷。

 陳玉仁:這個祠堂是當時東江縱隊的一個基地,當時這個地方都睡滿了解救的文化人。香港文化人士通過鹽田坳、海路還有一部分經過深圳圩陸續逃到我們這,村里為了歡迎他們在村中心舉辦了篝火聯歡。文化人士深受熱情觸動,自發唱起田漢填詞的一首《再會吧——香港》,這首離別的歌詞曲悲憤感人,現場所有人都忍不住跟着唱起來。

 陳老回憶,香港文化界人士在抗日軍民攜手營救的感觸下,將《再會吧——香港》這首愛國救亡歌曲傳遍了粵東抗戰陣線的每一個角落,被抗戰軍民稱為華南義勇軍進行曲,鼓舞着革命救亡運動的不斷前行。

 深港大營救路線總覽。

 陳玉仁:「我們村里駐紮着東江縱隊的一個大隊,他們司令員曾生的警衛員叫葉偉里和我很要好,當時只有16歲,總讓我摸摸他腰間永遠別着的兩隻手槍,一支左輪槍一支駁殼槍。當時園山幾個客家村落和游擊隊關係都很融洽,支持他們的抗戰事業,游擊隊平日裡就吃住在我們中間,幫助我們種地生產。所以41年園山銅鑼徑伏擊戰殺了不少日軍之後,日本仔對游擊隊很惱火,就派兵來我們這裏掃蕩報復。。我們在村後山有人放哨,看到日本人來就通知游擊隊進山轉移。日本人來了什麼都找不到,就把村裡的幾棟房子燒了警告我們。」

 陳老介紹,在今日深圳園山街道北部與坪山交界的望天湖、銅鑼徑地區,屬於陽台山游擊區的核心地帶。在當地村民的支持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5大隊在此三次粉碎日軍圍剿,打出了銅鑼徑伏擊戰等戰鬥勝利,迫使日軍放棄了對該區域的持續控制,為後續大營救創造了相對安全的轉移通道!

 陳玉仁:記得當時游擊隊護送矛盾一行人,從香港的上水沿鹽田翻越馬巒山護送至園山吉溪村,在村里大屋暫時把他們安頓下來。為了歡迎他們,村里還安排了一頓狗肉。後來又向惠州方向北上轉移,結果前方正好遇到日軍在坪地一帶掃蕩,當時以為是消息走漏了就不敢冒險,又被迫退回來。後來才知道營救行程機密日本人並沒有知曉,其實是碰巧日本人在當地搶糧。但是由於過於危險,他們不得不又退到白石龍住了一段時間,成功才撤走。

 為規避日軍沿途的搜捕,游擊隊在位於今日龍崗園山、坪地等地的客家村落,為「貴客」們設置了大量秘密庇護站。憑藉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園山也成為突破日軍封鎖的重要節點。當茅盾、鄒韜奮等文化名人從香港向惠州轉移時,游擊隊在此以周邊山區為掩護,分段武裝護送。日軍得知營救動向後曾分三路合圍望天湖等地,但游擊隊員們利用熟悉的地形迂迴周旋,成功保障了文化隊伍脫離險境。

 茅盾、鄒韜奮等20餘人後經龍崗轉移至今日龍華的白石龍村,並一度在此成立”文化名人大本營”。停留期間,文化名人們雖然時刻身處險境,但國難當頭讓他們保持着旺盛的創作熱情。一度讓深圳龍崗園山、坪地、龍華白石龍、吉華甘坑等地變成文化領域的「小延安」,成為南粵抗日救亡陣線的文化聖地與精神旗幟。

 作家茅盾在《脫險雜記》中,‌詳細記錄來了從香港撤離至深圳的經歷,並稱此次營救為 ‌「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幾千文化人安然脫離虎口,是中國共產黨保存中華文脈的壯舉!」

 ‌‌作家鄒韜奮寫道:「游擊隊護送‌周密如銅牆鐵壁‌,途中雖遇匪徒追擊但全員無虞。」

 著名學者梁漱溟更是在文章中感嘆 「不費一槍一彈穿越敵占區,唯有中共能創此奇蹟」‌‌‌

 漫畫家丁聰則利用手中的畫筆,畫下《東江百日雜憶》組畫,以親歷者視角繪製 10幅漫畫‌,再現了營救途中深港軍民攜手的驚險場景。

 研究龍崗人文歷史以及這場大營救多年的作家、學者陳建平介紹,在文化名人北上延安的半年多營救行動中,深圳龍崗共協助轉移文化人士800餘人,包括胡風、夏衍等文藝界代表。這段歷史於2005年被列入深圳市「十大歷史事件」。

 學者陳建平介紹,當時聚集到香港的文化名人們,利用香港相對平和的環境辦報撰文,向全國同胞宣傳先進思想鼓勵抗日救亡,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日軍占領香港後,就想利用這些人影響力為他們所用。於是很快貼出告示要求這些人限期到日軍司令部報到,否則就進行迫害甚至殺害。在廖承志、矛盾等歷史參與者的文字或口述回憶中,深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成為了一場絕密的大型武裝接力!轉移路上,游擊戰士布置了大量情報聯絡點,沿路還有武裝交通員的護送。如果需要進村落腳休整,還必須選擇群眾基礎很好的「堡壘村」避免暴露行蹤!伴隨着第一批文化名人矛盾、廖沫沙等人的隊伍通過龍崗田心,碧玲等線路成功轉移外送,後續香港大批文化名人得以從這條路線安全撤出,而這條路線,也被後世稱為——「龍崗生命通道」。

 在這場持續半年多的大營救行動中,龍崗區共協助轉移香港文化人士800餘人,讓包括矛盾、何香凝、胡風、夏衍等文藝界代表成功逃過日寇魔抓,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們後續為中國的文學藝術領域留下了眾多不朽的作品。這段歷史也於2005年,被列入深圳市「十大歷史事件」。作為這場偉大營救行動的重要節點,現存楊美村交通站、水源世居等181處營救遺址。還建成了國內唯一「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龍崗不但扮演了大營救中的通道‌角色‌,更以軍民的無畏支援成為抗日全民一心的革命見證‌!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深港大營救的成功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段歷史值得永遠被銘記。

责任编辑:zhan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