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周杰倫的《七里香》,到底是什麼植物?
來源:橙新聞    2023-01-11 17:54
草木犀的葉片、花序與宋人筆下的芸香高度相似,《植物名實圖考》懷疑它就是古人藏書防蟲的芸香。 ——〔德〕赫爾曼· 阿道夫· 科勒(Hermann Adolph Köhler)

【識港網訊】草木犀的葉片、花序與宋人筆下的芸香高度相似,《植物名實圖考》懷疑它就是古人藏書防蟲的芸香。

——〔德〕赫爾曼· 阿道夫· 科勒(Hermann Adolph Köhler)

《科勒藥用植物》(Köhler’s Medizinal-Pflanzen),草木犀, 1887年

「你突然對我說,七里香的名字很美。」這首名為《七里香》的歌聽了多年,我突然很好奇,七里香究竟是甚麼植物?

席慕蓉的《七里香》

據說,方文山創作《七里香》這首歌的靈感,來源於中國台灣詩人席慕蓉的同名詩作《七里香》,收錄於席慕蓉1981 年出版的第一部同名詩集: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在綠樹白花的籬前,

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而滄桑的二十年後,

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

微風拂過時,

便化作滿園的鬱香。

這首詩寫的大概是初戀,看方文山填的詞:「初戀的香味就這樣被我們尋回。」詩中的「綠樹白花」,應當就是七里香。七里香,中文正式名為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L.)Jack.],是芸香科九里香屬小喬木。與柑橘是近親,所以它有個名字叫月橘,果實像金錢橘,成熟後直徑不足2厘米。

據《中國植物誌》,七里香又名十里香、千里香、萬里香、九秋香、九樹香、過山香、青木香等,總之離不開“香”。以七里、十里、千里乃至萬里冠名,想必其香味一定非常濃鬱。除了中國台灣省,七里香在福建、廣東、海南以及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省的南部都有分佈。廈門的師妹告訴我,她們學校的花壇裏就種有七里香,花開的時候真是清香馥鬱。七里香的根、葉可用作草藥,味道與柑橘的樹葉一樣,苦中帶辣。

在七里香和十里香之間,還有一個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它是本屬的「屬長」,也可用於製作綠籬或盆景,花期都在夏天。

古人藏書辟蠹的七里香

七里香在古籍中叫甚麼名字?它有甚麼作用?《植物名實圖考》中有兩處提及七里香,與席慕蓉詩均有不同。其一曰:「七里香生雲南,開小白花,長穗如蓼,近之始香。」根據其配圖和《中國植物誌》中的物種別名信息,此處的七里香當是馬錢科醉魚草屬的白背楓(Buddleja asiatica)。白背楓是一味草藥,花芳香,可提取芳香油。

其二名曰「芸」,乃是古人藏書防蟲所用的香草,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古人藏書,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虱。予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於潞公家,移植秘閣後,今不復有存者。

芸,即芸香,又稱芸台香、芸草,三國時魏國人魚豢《典略》已記載其藏書防蟲之功效:「芸台香辟紙魚蠹,故藏書台稱芸台。」鑒於芸香在保護書籍方面的功效,它也成為書籍的代名詞,如書齋稱「芸窗」或「芸館」,書籍稱「芸帙」「芸編」,校書郎稱「芸香吏」,書籤稱「芸籤」。

《夢溪筆談》對芸香的形態、用途與秘閣(皇家藏書閣)中芸草的來歷做了介紹,文中提到的「潞公」就是北宋著名宰相文彥博。沈括在掌管藏書的機構昭文館任職時,曾從文彥博家中引種芸草於秘閣。後文彥博官居宰相,前往秘閣參加曝書宴,這是北宋士大夫一年一度的集會,以曬書防黴的名義,切磋學問、聯絡感情。當日,文彥博請眾人觀看秘閣裏的芸草,聯想到芸香辟蠹的典故,隨口出了一道考題,結果難倒了眾人。《墨莊漫錄》記載了這個有趣的故事:

文潞公為相日,赴秘書省曝書宴,令堂吏視閣下芸草,乃公往守蜀日以此草寄植館中也。因問蠹出何書,一座默然。蘇子容對以魚豢《典略》,公喜甚,即藉以歸。

「蠹出何書」,問的是芸香辟蠹典故的出處,只有蘇子容一人知道答案。蘇子容就是宋代官修藥物學巨著《本草圖經》的主要編撰者蘇頌,22歲中進士,後官拜宰相,在藥物學和天文學方面頗有造詣,被李約瑟譽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典略》中芸香辟蠹的典故並非生僻,唐人已將其化入詩中,如杜甫「晚就芸香閣,胡塵昏坱莽」(《八哀詩· 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楊巨源「芸香能護字,鉛槧善呈書」(《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比文彥博年長几歲的梅堯臣也有詩用到這個典故,其《和刁太博新墅十題其二· 西齋》云:「靜節歸來自結廬,稚川閒去亦多書。請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間有蠹魚。」參加曝書宴的可都是飽學之士,為甚麼只有蘇頌一人知道答案呢?

與蘇頌同時代的藏書家王欽臣《王氏談錄》也提到這種香草:「芸,香草也,舊說謂可食,今人皆不識。文丞相自秦亭得其種,分遺公,歲種之。」「文丞相」即文彥博。由此我們知道,並非眾人不知芸香辟蠹的典故,而是根本不認識芸香,也就無法與此則典故聯繫起來。滿座之中只有蘇頌一人認得,也說明他在本草方面的積累超乎常人。

尋找芸香的真面目

宋人已多不識芸香,難道當時已經不用這種植物來保護書籍了?芸香到底是甚麼植物呢?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 木部》說它是山礬,顯然不對,山礬是喬木,而芸香是本草。到了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在介紹“芸香”時未予置評,只是羅列歷代典籍中的相關記載,配圖也是異常潦草。

從吳其濬梳理的文獻可見,早在三國《典略》之前已有關於「芸」的記載。《夏小正》曰:「正月採芸,為廟採也;二月榮芸。」《禮記· 月令》曰:「仲冬芸始生。」東漢鄭玄註曰:「芸,香草也。」《雜禮圖》曰:「芸,蒿也,葉似邪蒿,香美可食。」這裏「芸」是一種蒿類蔬菜。

《說文解字》曰:「芸,草也,似苜蓿。」清代學者郝懿行認為這裏的「芸」與《爾雅》「權,黃華」、又名牛芸的植物一樣,同為野決明;《植物名實圖考》稱之為霍州油菜。它還不是後人藏書辟蠹的芸草,因為野決明不甚香。

魏晉時,傅玄、傅咸、成公綏均作有《芸香賦》,時人庭院、帝王宮殿中都種有這種香草。據成公綏《芸香賦》描述:「莖類秋竹,葉象春檉。」檉一般指檉柳,其葉與豌豆區別較大,也不是我們要找的芸香。

隋唐兩代有關芸香植物形態的文獻有待發現,目前只能依據宋人的記載去推測。除《夢溪筆談》外,梅堯臣《唐書局叢莽中得芸香一本》一詩描述道:「有芸如苜蓿,生在蓬藋中。……黃花三四穗,結實植無窮。」可知芸草有如下特徵:葉類豌豆,似苜蓿,極香,秋天葉片微白,花黃色,且是穗狀花序。

據此,吳其濬懷疑《植物名實圖考》中排在“芸”之前的第三種植物「辟汗草」,可能就是芸香:

辟汗草,處處有之。叢生高尺餘,一枝三葉,如小豆葉,夏開小黃花如水桂花,人多摘置髮中辟汗氣。按《夢溪筆談》,「芸香葉類豌豆,秋間葉上微白如粉污。」《說文》,「芸似苜蓿」,或謂即此草,形狀極肖,可備一說。

辟汗草是何種植物?近代植物學家鄭勉教授推測:「《植物名實圖考》芳草卷二十五之辟汗草,疑即草木樨。」「草木樨」一名始見於清代考據學家程瑤田《釋草小記》中《蒔苜蓿紀偽兼圖草木樨》一文,程瑤田親手種植並觀察記錄如下:

六月作黃花,環繞一莖。莖寸許,着十餘花,莖直上而花下垂。即吾南方之草木樨,女人束之壓髻下,以解汗濕者也。生南方者有清香。此較大,無氣味。開花匝月。七月漸結子,黑色,亦離離下垂。

據程瑤田所說,女子們將此草壓於髮髻下以解汗,與吳其濬所謂「摘置髮中辟汗氣」相符;程瑤田在文末所繪的草木樨,與吳其濬的辟汗草配圖一致。因此,鄭勉教授的懷疑是正確的。

在《中國植物誌》中,草木樨寫作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L.)Pall.],又名醒頭香,豆科,二年生草本,羽狀三出複葉,似苜蓿,花黃色,典型的穗狀花序。其外形與宋人筆下的芸香高度相似,所以吳其濬才有此懷疑。《中國植物誌》採納其觀點,認為草木犀就是我國古時夾於書中以辟蠹的芸香。

原本我以為已經找到問題的答案了,但北京大學的朋友告訴我,燕園就有草木犀,無任何香味。一年秋天去張家口,在草原天路見到許多野生的草木犀,正值盛花期。的確即使是凑近了聞,也沒有任何味道,或許真如程瑤田所說:「生南方者有清香,此較大,無氣味。」但就算是「清香」,也與沈括所說的「其葉極芬香」有一定差距。此外,未見草木犀驅蟲的相關記載。

近來又聽說胡盧巴才是芸香,看來芸香的探索之路並未結束。

舶來香草胡盧巴

豆科植物胡盧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inn.)又名胡蘆巴,是阿拉伯語huluba 的音譯名。據《中國植物誌》,胡盧巴葉片與苜蓿一樣為羽狀三出複葉,花黃白色或淡黃色。「全草有香豆素氣味。可作飼料;嫩莖、葉可作蔬菜食用……乾全草可驅除害蟲。”其形態、味道、功效,皆與宋人筆下的芸香接近。清乾隆年間東北地方誌《盛京通志》即稱其為芸香草,胡盧巴似乎最為接近我們所要找的芸香。

胡盧巴是舶來品,美國學者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認為這種植物從國外傳入中國南方各省 ,中國古代的本草文獻可以證明這一點。北宋官修本草《嘉祐本草》首次記載“胡盧巴”,就懷疑它是國外的蘿蔔子:

胡盧巴出廣州並黔州。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採。今人多用嶺南者。或云是番蘿蔔子,未審的否。

蘇頌《本草圖經》亦提及胡盧巴源自東南亞各國,前代本草不見著錄,應該才引入不久:

今出廣州。或云種出海南諸番,蓋其國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於嶺外亦生,然不及番中來者真好。今醫家治元臟虛冷為要藥,而唐已前方不見用,本草不著,蓋是近出。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則認為,胡盧巴來自西域:「《本經》云:乃番國蘿蔔子也。原本產諸胡地,今亦蒔於嶺南。」據《中國植物誌》,胡盧巴分佈於地中海東岸、中東、伊朗高原以至喜馬拉雅地區,當是從這些地方由海路經東南亞傳入中國南方。它最早見於宋代醫書,而且一直到宋代,仍主要種植於嶺南地區,可見它傳入的時間應該不會太早。因此,它不太可能是《典略》裏的芸香。此外,蘇頌是認識芸香的,如果胡盧巴就是芸香,為何蘇頌說它“蓋是近出”,且隻字未提護書防蟲的功效呢?

再則,胡盧巴花無梗,1-2 朵着生於葉腋,談不上梅堯臣所說的「黃花三四穗」。因此我們可以斷定,胡盧巴並非古人藏書辟蠹的芸香。

芸香科的芸香

芸香作為書籍的代名詞已名聲在外,但這種植物也太神秘了些。草木犀和胡盧巴都很接近,但都有可疑之處,它究竟是甚麼植物呢?會不會是今天芸香科草本植物芸香(Ruta graveolens L.)呢?古文獻學家、科技史學家胡道靜先生就是這麼認為的。

我們對芸香科並不陌生,柑橘一類的植物、川菜中的著名調料花椒就是芸香科。據《中國植物誌》,芸香科的芸香原產地中海沿岸,全草各部有濃烈特殊的氣味,兩廣地區稱之為香草、小葉香,說明它的味道也是香的;其葉片與苜蓿相似,花金黃色。」以上特徵均符合宋人的描述。其花徑長約2 厘米,勉強可以稱得上「三四穗」;其種子可作為驅蟲劑,那麼乾草本身是否也可以驅蟲?如果是,那麼芸香科的芸香則最為接近古人藏書辟蠹的芸香,這也許就是《中國植物誌》命其為「芸香」的原因。

也有人受植物名稱的影響,誤以為芸香是禾本科的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Nees)Wats.],其莖葉可以提取芳香油。但芸香草是典型的禾本科植物,葉片狹長,與宋人的描述差得太遠。

《古典植物園——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作者:湯歡

出版社:香港商務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