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東江縱隊抗戰歷史簡介
2021-06-15 08:51

【識港網訊】1938年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入侵華南。僅10多天時間,廣州周圍各縣及東江下游地區相繼淪陷。日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擄掠,老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日軍登陸大亞灣後,中共中央致電廣東省委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指示在東江敵占區後方開闢游擊區。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多次召開中共香港市委、東南特委、海員工委領導幹部會議,商討和部署在東江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並確定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坪山人)帶隊到東江組織人民抗日武裝。

1938年10月24日,曾生、謝鶴籌、周伯明等帶領由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組成的東江工作團到達坪山。 10月30日成立中共惠寶工作委員會,並決定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 12月2日,正式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周伯明任政治委員,鄭晉任副總隊長兼參謀長,全隊共100多人。同時成立東寶惠邊抗日游擊大隊,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武裝部長王作堯任大隊長,何與成任政訓員。這兩支隊伍是東江縱隊的前身,時稱“曾、王兩部”。此時,在愛國愛鄉華僑和港澳同胞的發動和組織下,東南亞愛國華僑青年和港九愛國青年也紛紛回到東江參加抗戰,大多數到坪山參加曾生部隊,坪山當時有小延安之稱。到1941年,曾、王兩部發展到700多人,還建立1000多人的抗日自衛隊。

1942年1月,中共南委副書記張文彬在百石龍主持召開幹部會議,總結3年游擊戰爭經驗,決定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梁鴻均、曾生先後任總隊長,林平任政委,王作堯任副總隊長兼參謀長,楊康華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部隊進行統一整編,時有隊伍1500多人,設立一個主力大隊和四個地方大隊。主力大隊(稱第五大隊),大隊長王作堯(兼),副大隊長周伯明,政治委員盧偉良;東莞地區部隊稱第三大隊,大隊長曾生(兼),副大隊長翟信,政治委員陳志強;寶安地區部隊編為寶安大隊,大隊長曾鴻文,副大隊長阮海天,政治委員何鼎華;港九地區部隊編為港九大隊,大隊長蔡國樑,政治委員陳達明;惠寶邊區部隊編為惠陽大隊。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之初,就接受秘密營救在香港的各界愛國進步人士的艱鉅任務。經過6個月的緊張努力,營救出各界愛國人士800多人,其中有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胡繩、廖沫沙、范長江、胡風等300餘人。到1943年底,部隊發展到3000多人。

根據中共中央將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番號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指示,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在土洋村正式宣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東江縱隊成立時發表《東江縱隊成立宣言》,宣告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東江人民的子弟兵,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接受與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團結抗戰的政策,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鬥!東江縱隊成立時下轄7個大隊:第三大隊大隊長鄔強,政治委員盧偉如;第五大隊大隊長彭沃,政治委員盧偉良;惠陽大隊大隊長高健,政治委員譚天渡;寶安大隊大隊長曾鴻文,政治委員何鼎華;護航大隊大隊長劉培,政治委員曾源;港九大隊大隊長蔡國樑,政治委員陳達明;獨立第二大隊大隊長阮海天,政治委員李筱峰。東江縱隊成立後,積極組建抗日民眾團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在東江和北江廣大地區,建立了總面積6萬餘平方公里,人口450萬以上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僅一年時間,部隊發展到9個支隊,4個獨立大隊,隊伍發展到11000多人。

八年抗戰中,東江縱隊遠離黨中央和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孤懸敵後,在日偽軍和國民黨頑軍的夾擊下,堅決執行黨中央指示,高舉抗日旗幟,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在華南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英勇打擊敵人,營救滯留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國際友人、盟軍人員及國民黨官員和親屬,積極配合全國抗日戰場。據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對日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投誠3500餘人,繳獲各種槍6500餘支,各種炮25門。東江縱隊有2500多名指戰員為國捐軀,血灑華南的抗日疆場。東江縱隊是華南敵後戰場蜚聲中外的一支堅強的抗日武裝力量,是廣東人民抗日的一面旗幟,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為搶占勝利果實,先後出動新一軍、五十四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六十五軍、新六軍等部隊,對東江縱隊進行長達一年的軍事圍殲,妄圖一舉殲滅。在黨中央和廣東區黨委的領導下,東江縱隊依靠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協同作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殲滅東江縱隊的陰謀。

1945年10月10日,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和平談判。經過43天的激烈鬥爭,終於迫使國民黨蔣介石簽署“雙十協定”,協定中中共做出必要的讓步,同意讓出廣東等八個解放區,將這些解放區的軍隊撤到隴海路以北及蘇北,皖北的解放區。 1946年1月25日,北平軍調處第八執行小組抵達廣州,調停廣東內戰並就廣東中共武裝部隊北撤問題進行談判​​,這個小組的中共代表為方方少將,美方代表為米勒上校,國民黨代表為黃維勤少校。國民黨政府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拒絕承認包括東江縱隊在內的中共武裝力量的存在,極力阻撓第八執行小組的調處工作。同時奉蔣介石密令,進一步調集軍隊進攻解放區,限期將東江縱隊肅清。面對敵人的軍事進攻,東江縱隊被迫反擊,同時動員社會輿論駁斥和揭露張發奎的反共言行。

中共中央對廣東武裝鬥爭及北撤問題非常關心。根據中央指示,東江縱隊政委林平於3月9日抵達重慶,兩天后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介紹華南人民武裝發展情況及抗戰八年的功績,揭露國民黨在廣東發動內戰、否認廣東中共武裝部隊存在、阻撓東江縱隊北撤的陰謀。 3月18日,周恩來在重慶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號召全國人民、盟幫朋友、各黨派朋友一致來維護並監督“雙十協定”的實現。經過談判鬥爭,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廣東中共武裝力量的存在,並簽訂北撤協定:①承認華南有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②同意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複員,發給復員證,政府保證復員人員的生命安全,財產不受侵犯,就業居住自由;③北撤人員撤退到隴海路以北,撤退船隻由美國負責。協定簽定後,4月4日,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林平以中共華南武裝人員代表的身份到廣州參加談判北撤的具體協議,國民黨當局又提出許多苛刻條件。經過一個多月的尖銳鬥爭,5月21日達成廣東中共武裝人員北撤山東煙台的具體協議。根據協議,廣東境內之東江以南、以北及粵北三地區的東縱各部2400人,於一個月內在大鵬半島集中,由美國輪船運到山東煙台登岸。

6月下旬,東江縱隊各部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南路抗日解放軍的部分骨幹,衝破國民黨的重重阻撓和破壞,先後到達大鵬灣葵涌,準備登船北撤。 6月29日,東縱北撤部隊開往沙魚涌海灘集合,下午舉行歡送東縱北撤大會,歡送的群眾不斷湧向海灘與東縱指戰員含淚告別。 30日8時,2583名北撤人員(其中東江縱隊2423人),分別乘座美軍1026號、585號、589號大型登陸艦,啟航離開沙魚涌,開向山東煙台。

經過5晝夜的海上航行,北撤人員克服炎熱、暈船、疾病等困難,於7月5日抵達煙台,受到膠東解放區黨政軍領導和群眾上萬人的熱烈歡迎,軍樂鑼鼓高奏,鞭炮齊鳴,群眾高呼“歡迎勞苦功高的東江縱隊!”在煙台浪壩碼頭前的歡迎廣場上,膠東軍區王康副司令員致歡迎詞,曾生代表全體北撤人員致謝詞。煙台市群眾從碼頭到街道列隊歡迎北撤人員,不斷將慰勞品塞進戰士們的口袋。 7月6日,中共華東局、華東軍區、膠東軍區和行署、煙台市的慰問團到北撤部隊各駐地進行慰問。東縱北撤到煙台後,中共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晉冀魯豫軍區、晉綏軍區、熱河軍區、山東省政府等各解放區領導和團體紛紛致電慰勉。

解放戰爭時期,東縱北撤部隊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於1947年8月1日舉行成立大會,編入華東野戰軍戰鬥序列,先後參加豫東、濟南、淮海等著名戰役,共殲敵19547人。東江縱隊北撤時奉令留下的人員,在政治委員尹林平的領導下,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三年共殲敵25000餘人。 1949年秋,兩廣縱隊揮師南下,與粵贛湘邊縱隊勝利會師,組成廣東戰役南路軍,為解放廣東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致此,東江縱隊這支創建於東江客家地區的人民武裝,光榮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