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大文集團主辦「香港大講堂」探討北都發展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4-02 10:32

【識港網訊】(大公報 記者 陸九如、李慧妍)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作為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為深入理解北都的戰略意義和規劃站位,應注重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藍圖,將北都打造為引領大灣區一體化進程的投資熱土、經濟高地和國際創科中心。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智庫主辦「香港大講堂」2025年第1期「以國家戰略高度 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專題研討會於3月28日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行。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特區政府、立法會、城市規劃布局、宏觀經濟研究、鐵路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專家代表,從國家戰略和香港長遠發展的高度,探究推進北都建設的創新機制落地,為大灣區規則銜接提供轉換器和對接口,助力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會見了與會嘉賓,並參與研討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欣之陪同出席並致辭。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引領下,香港特區政府於2021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並於2023年10月進一步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清晰界定北都的發展願景、區域規劃及建設藍圖。這一規劃不僅承接了國家對香港的支持政策,更從國家戰略高度賦予香港新的發展動能。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東時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一新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與會嘉賓指出,傳統上,香港的經濟命脈集中在以維港為核心的金融商貿區域,形成了「維港都會區」的發展模式。然而,隨着創科產業的興起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推進,香港正積極構建以「北部都會區」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經濟新引擎。北都規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透過區域整合和產業升級,將北都地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現代化都會區。

嘉賓強調,發展北都不僅為香港提供了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新平台,打造香港平衡發展的雙引擎,也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在國家大局中的獨特定位,共建大灣區世界級都會,為未來的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香港必須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多名與會嘉賓認為,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獲得中央高度重視與支持,配合國家的整體發展布局,並打造新經濟增長點,北都的發展必須提速提效。

林智文:85企業支持北都發展 投資逾千億元

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強調,北都發展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大公報記者林少權 攝)

2022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到,本屆政府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並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部門。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重申,「北都發展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又強調北都是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國家發展戰略的實質回應,通過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特別是深圳之間更緊密、更廣泛和更全面的合作,依照優勢互補原則,強化港深協同效應,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的願景。

在規劃方面,林智文指出,與以往發展新市鎮不同,北都是以產業帶動為主軸,內部由西至東包括發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產業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發展創新發展集群樞紐的新田科技城、發揮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角色的新界北新市鎮,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他期望北都全面發揮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把握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機遇。

而談到落實層面,林智文介紹指,2024年政府不僅在北都開展了三項大型的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而且利用市場力量推動北部發展,與85家企業簽署了《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意向書》,企業間簽署參與北部都會區開發項目協議32份,金額超1000億港元。

「片區開發」試點收22份意向書

除此之外,林智文提及2024年施政報告「在北都試行『片區開發』模式」,突破以往發展模式,選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區域內3個約10到20公頃的片區作為開發試點,讓發展商整體發展,除私人物業外,也為政府平整用地和提供公共設施及公園道路等,利用市場力量加速「三通一平」。他表示,政府於2024年12月31日邀請市場就該項目提交意向書,計劃在今明兩年為這些片區陸續招標。政府最新消息顯示,截至3月31日,「片區開發」試點項目合共收到22份意向書。

陳月明:預留土地發展高增值產業

立法會議員陳月明建議政府預留土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大公報記者林少權 攝)

北部都會區被視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亦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平台。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特區政府應秉持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快速度的要求,將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香港的新「桃花源」,以滿足市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但在新興產業規劃方面,仍需加強與新質生產力的聯繫,以創新思維引領北都規劃。

作為土生土長的原居民,陳月明對打鼓嶺地區的發展尤為關注。她指出,未來發展將聚焦四大重點項目,包括口岸經濟、新興產業、文體教育樞紐及河谷綠廊。關於區域內新興產業的規劃,她認為目前劃定的現代物流、綠色經濟、食品相關用途和先進製造業等,雖表面上符合現代產業定位,但實際內容多為倉庫、農場及廢品回收等傳統用途,與國家倡導的新質生產力的聯繫不夠緊密,很難展現「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她建議政府預留土地發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及貴金屬產業等高增值領域,並強調應以創新思維引領北都規劃。

發掘旅遊資源 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

在文體教育樞紐方面,打鼓嶺將建設大學城、文化谷及活力體育區。陳月明呼籲政府繼續發掘本地旅遊資源,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同時,為延續歷史文化,她亦建議將「新界北新市鎮」更名為「打鼓嶺新區」。

陳月明強調,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承載着香港未來的希望,政府需要在制度、理念及技術上實現創新突破,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張量童:發揮港深優勢 推動數字金融合作

特首政策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張量童建議,在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內可發展多種數字金融項目。(大公報記者林少權 攝)

習近平主席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特首政策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張量童在研討會上表示,香港未來發展的布局,必須從國家與香港的長遠及根本利益出發,在探索新路徑、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同時,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港市民。他建議,推進建設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基於充分發揮深港兩地制度優勢、信息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的情況下,打造內外循環連接地、雙向開放試驗田、「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

精簡通關手續 便利人才資金流通

張量童認為,可以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制度開放」的基礎上,實踐「一河兩岸、一園兩區」設想,創造一個橫跨港深的「跨境特區」。他介紹說,在「跨境特區」內,內地居民、香港居民和外國公民都進區不出境。由於無需進入深港兩地的行政管轄區,從而可以精簡各項通關手續,便利如人才、資金、數據、政策等生產要素的過河流通,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為跨境多維度深度合作提供生長土壤和強大的政策保障。

「以先『深度合作』,再『深度融合』的發展步伐,在『跨境特區』發展科教基地、科創高地、數字科技、數字金融產業集群。」張量童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健全的監管環境及豐富的營商機遇和資金支持,應在多維度深化「一國兩制」融合發展措施,加速北部都會區承接國際。他建議,在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內可發展包括數字金融交易所、數字資產交易所、數字人民幣結算中心、數字經濟研究所等數字金融項目,推動數字金融產業發展和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為香港深化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抓手。

责任编辑:liangfang